2021年9月21日 星期二

2021年 國中生寫作練習前後指導

 

改寫自2019 臨陣磨槍之作文講義/畢仙蓉老師

題目之後的【說明】有多重要?

       國中教育會考寫作測驗提供【說明】,即是希望考生從【說明】思考下筆方向」。如果僅是看了題目,便隨心所欲地抒發,很容易「不符合【說明】的要求」。附上【說明】,是提供考生發揮的方向。倘若未依其方向,一味沉醉在自己「想寫什麼就寫什麼」的思維裡,完全不理會【說明】,結果很可能令人遺憾。

 

無關緊要的句子不要寫進文章裡

      想學好作文,就得先學會說故事。現在的作文題目都希望學生以自己的經驗為主。講述個人經驗時,非常需要說故事的能力,只是寫作測驗畢竟不是小說創作,因此更不能放入無關緊要的句子。否則在閱卷者有限的時間裡,抓不到作者你敘述的重點,很容易覺得你是在浪費他們批改的時間。如此,你認為老師會給你幾分,以表達他們讀後的心情?故事裡沒有重點,沒有精彩處,老師很可能一邊改考卷,一邊抱怨:「這故事什麼時候才結束?」、「這故事到底要說什麼?」、「能不能別再說了?」

 

文章重點就在【說明】中
      何謂「重點」?簡單說就是最能呼應題旨(命題的主要的目的和意義)的地方,也就是從它便可聯想文章題目想要傳達的道理。其實無關主題的話(就叫「廢話」)無關痛癢,都不應該寫進文章裡。作文考試,本來寫的每一句都很重要,只是其中一定要有使人清楚看出即是呼應題旨的句子或段落(由句子或句群組成)例如以下這篇

※請使用黑色墨水的筆由上而下,由右而左書寫。

※請於答案紙上作答。請依照題意作答。請注意作答時間的控制

※不可使用詩歌體,不可洩漏私人身分,文中不可使用真實的人名與校名。

題目我從○○身上學到的事   出題者:畢仙蓉老師

說明:在你成長過程中,必定有過犯錯經驗,即使不是做錯事,也一定令你有「當初不該那樣做」的懊悔與省思。如果幸運,可能會聽到值得你銘記在心的處世()道理,或者遇上值得你學習的人物。請以「我從○○身上學到的事」為題,寫出你的經驗、感受或想法。

   【說明】中的「值得你銘記在心的處世()道理(或者該人物「值得你學習的地方)即是「重點(呼應題旨的地方)

   

如何選擇題材與敘述事件

    此外,再次強調:教師批改作文,最不想看到學生寫無關痛癢的句子。例如題目是「我從老師身上學到的事」,不是老師對你說了什麼,或為學生做了什麼都要寫進文中,必須先想:自己學到什麼,那是老師曾經提醒我、指導過我如何做的事,而我又從中領悟了什麼道理,那道理是我可以發揮的(不好在文章裡多談的道理,文章應該會留給閱卷者「缺乏深度」的批評)

有許多國一學生不知道如何敘述事件,三言兩語即交代完畢。畢老師在此分享可以鋪陳事件的簡單思考方向:想到文中要以哪一事件為主之後,記得要寫出它的前因後果(事件的整個過程)。怎麼寫?請見〈寫作測驗前的重點複習/畢仙蓉〉,注意「三W」寫作法的What什麼人、什麼事、什麼物(有必要提,才寫)、什麼原因、什麼反應、什麼結果、什麼道理……許多的「什麼」都可供作題材,但必須先思考哪些「什麼」才是這篇需要寫的。

    雖然說自己的經驗最可貴,但是當自己寫不出什麼故事時,不得已只好依賴平日閱讀的故事,來個改編,將主角變成自己,盡量寫得令人信以為真(使人以為那故事真發生在你身上),小心被人讀出破綻(發現你「瞎掰」),到時候這作品更容易被否定。當然,寫得令人信以為真,高分,很可能就到手了。

 

主要事件最好有精采處

   「精彩處」,是指全文最能抓住讀者注意力,最會牽動讀者閱讀情緒的地方說到「精彩處」,如何使事件的情節能牽動讀者的情緒,坦白說,這需要寫小說的功力。平日多抽空閱讀國文老師推薦的小說吧!這裡只能簡單說,即是需要你真誠且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情感,並且善加運用學過的摹寫技巧(營造畫面),盡量為事件製造亮點(能引入注目的焦點)

 

如何使文章更具深度、更受肯定

      一則故事如果能賦予它的價值,這篇文章的水準必然提升。一般作文考試不是希望考生說完故事就好,畢竟大部分學生的功力,與那些能寫出經典故事的文人相較,差距甚遠;若不在故事之後說明意義,老師怎知學生的思想深度?看不到深度思想的作品,很難被肯定是佳作。

      所以在說故事之前,心中應該先有一個譜,就是先想好:要藉故事告訴人們什麼道理?有了這個道理作底,再去思考哪一段學習經驗正好印證了它。當然「文無定法」,也可以直接想一段自己覺得頗精采的學習經驗,然後下筆前思考一下:它可以寫出什麼發人深省的意涵?心裡有個譜以後,就可以開始敘述故事。切記:故事中最好有精采處,這精彩處正是要一步一步慢慢引人走入文章的道理中。

      請參考淺題深作- -如何提高故事的價值 / 畢仙蓉老師

 

結論更要扣題(切合題旨)

    如果作文題目也會說話,他可能會常常生氣學生怎麼寫著寫著就把他遺忘了。這個題目會開口說:「同學!就算你開場忘了介紹我,本論也忘了我才是主角,好歹最後也要向人家介紹我吧!文章結尾如果不能巧妙的放入題目,以再次提醒讀者關於它的重要性,那麼又何必要以它為題呢?可惜很多學生就是喜歡擅自更改題目──我不是指直接將題目畫去,而是全文從頭至尾不讓讀者看出他寫的是哪一道題目,又或者讓讀者誤以為他寫的是另一道題目。例如題目本來是「我從○○身上學到的事」,有學生寫的是從媽媽身上學到的事,也有學生寫的是從一位老師身上學到的事,還有學生寫的是從一位同學身上學到的事……,這些都很好,只可惜不少人在文章結尾令老師不知道他是在寫「我的媽媽」、「我的老師」還是「我的同學」、「我的○○」……,若使人有這樣的疑惑,即表示這篇文章已經偏離主題,很容易得到零級分,文章等於白寫了。那麼該怎麼寫才不會離題且不會顯得呆板呢?請同學仔細讀完 就是要你記得我──談文章收尾/畢仙蓉老師

 

平日多閱讀或多聽好書、好詩、好文,日積月累、耳濡目染,自然會寫文章,甚至寫得比任何老師說的更好。

尊重原著版權,未經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2021年5月15日 星期六

110年教育會考寫作測驗題值得肯定/畢仙蓉老師

 電腦系統問題使排版有誤,懇請見諒。

108課綱課程願景:以「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為願景,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希望能兼顧學生的個別需求、尊重多元文化與族群差異、關懷弱勢群體,透過適性教育,激發學生對於學習的渴望與創新的勇氣,並善盡國家公民的責任展現共生智慧,成為具有社會適應力與應變力的終身學習者。

    今年又是一道好題。國中教育會考寫作測驗的目的,本來就不是要選拔文創人才,它只是盡責任測驗學生三年來,在寫作上的學習成果。愈是生活化的題目,愈能測出學生學習與生活的用心,愈有溫度的題目(如今年),愈能看出學生生命裡有多少「愛」與「反思」的能力。108課綱課程願景,不就是希望激發我們孩子人生學習的渴望嗎?什麼樣的作文題,甚至作文出題的趨勢,實在關係到學生有信心寫作、樂於寫作與否;願意書寫、樂於書寫,情緒可以在文字中舒緩,生命也可以在文字中延展開來……。平日的寫作訓練,其實意義非凡!

    110國中教育會考寫作測驗題列出的四張圖表,可見出題者的用心——喜歡養魚、喜歡科學、喜歡服飾(圖表左下方那張,或者說注重人與人之間情感與互動)、喜歡製作糕點……,無論我們的考生有什麼喜好或具備哪方面特質,今年的作文題,真是兼顧所有考生的學習經驗,值得讚許的題目。

    這題非常適用我在「寫作測驗五大提醒與五大思考步驟」的作法(其實當初即是設法製出一般作文題通用的方法)。再次感謝新北市光榮國中劉彥伶老師在考前關鍵時刻製成簡潔扼要且明亮動人的圖卡,供有心參考的學生一目瞭然。

以下圖片感謝洪宗旻老師即時提供


另外重提:
新北市光榮國中劉彥伶老師將我前一篇作品製成圖卡(共計10張,請見寫作測驗五大提醒與五大思考步驟〉底),在此挑出主要三張,請有興趣的學生試以「未成功的物品展覽會」為題,寫寫看。








補充2021/5/15貼文

學生可以怎麼寫?

想想以下可思考的方向,如何?

1、「未成功」,常被定義成「失敗」,但它最後一定就叫「失敗」嗎?

(結論也可以針對這點加入個人看法)

2、題目固然要強調「物品」,但它背後的經歷才是重點。沒有那些經歷,哪能

證明它「未成功」?這經歷必定也透露了自己的心路歷程😉

3、這物品是什麼?請閱卷老師不要期待(不要刁難🤣)學生一定要寫出什麼吸

引人的物品。它背後的故事才是重點。

4、承上,學生還是要讓老師知道你確實沒有忽略題目中有「物品」這兩字

     尊重原著版權,未經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2021年5月6日 星期四

寫作測驗五大提醒與五大思考步驟/畢仙蓉老師

 

寫作測驗五大提醒與五大思考步驟/畢仙蓉老師


以下內容改自〈模擬考前的寫作複習講義/畢仙蓉老師適合學生準備考試

電腦系統問題使排版有誤,懇請見諒。

五大提醒

一、「引導說明」是保分的助力

     寫作測驗不難。先拿到分數再說,至少拿到安全分數(4級分),千萬不要放棄作文。

二、事件必須是論點的有力證明

    題材,只想創新的結果,不是成功,就是成仁(壯烈犧牲分數)。因為50分鐘的測驗時間,扣去閱讀引導說明,又有多少時間可以思考新穎的例子?又有多少時間可以完成一篇文章?創新,就留在平時訓練;在分秒必爭的考場,沒有創新本事,又不想失分的考生,天無絕人之路,為什麼不善用資料(如寫作引導說明)?

三、說理必須能增強事件的意義

    目前教育會考以及模擬考,皆沒有單純的記敘文或論說文。也就是說題目即使讀來如109年教育會考題目「我想開設一家這樣的店」——偏屬於記敘的味道,仍要有深刻的意義,才能凸顯那家店的價值。或者如108年教育會考寫作測驗試題內容這句:「你對年輕人與銀髮族的互動或相處模式,有什麼期待?」聽來偏向論說文,但之後隨即有這句:「請就你與年長者的相處經驗,或生活周遭的觀察,表達你的感受或看法。」顯然還是要具備敘事能力,才能交代清楚自己與年長者的相處經驗,或生活周遭的觀察。

四、反面論述(是「輔」)是為了襯托正面論述的重要,內容勿多過正面論述。也因如此,結論不要有消極的說法。正面論述(是「主」)較能給人積極、實踐的動力,於寫作測驗也較討喜。

、結論應使文章有完整結束的感覺。所謂「完整的結束」,就是強調主題,讓老師清楚地知道你談的重點,也更清楚文中例子與主題的關係。

五大思考步驟

     無論題目讀來是記敘文或論說文,皆請記得以下幾點思考步驟

一、先想清楚題旨文章中心思想(主旨)要明確,也就是「論點」要清楚。

    所述所論,必須皆與題旨密切相關(無關痛癢的話不要寫)。首、尾兩段清楚呈現題旨。不要呆板地將題目塞至文章各段,否則只會使老師認為你不過是應付,並未用「心」寫(即使是真的應付考試,也別被識破)

二、讀完引導說明之後,立即想:自己欲藉此題表達什麼觀念,說些什麼道理。

    先在題本(絕非答案紙)列出大綱。

三、說理當然要有證據(論據),欲以何事為證?選擇什麼事件,寫來才可能打動老師的心?

    不要忽略自身經驗,(尤其「引導說明」提到「你的經驗」,即是提醒你敘述時,以第一人稱「我」為主)它使人讀來,更覺得文章有溫度。若只是「默寫」讀過的知識(如歷史事件),不過是在「背書」,很難打動老師的心。

四、事件中的哪個部分是重心(最能呼應題旨)?如何依據它來鋪陳?敘述事件,應該把握它的重點,不能瑣碎記事。此外,事件要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一定要有精采處。這精采處,不是突然出現,也不會突然結束,而是有前因後果。事件的發生,應該有人、事、時、地、物。題目若無關「物」,可以不去想它(以敘事為主的題目,切勿本末倒置,成了以寫景為主)若想寫,則考慮略以景物襯托人物發生事件時,那當下的心境。反之,以「物」為主的題目,則要詳細描寫它的外觀,乃至內部。

五、什麼樣的結論最能呼應事件傳達的道理,也最能呼應題旨?

 以下內容節錄自2014就是要你記得我──談文章收尾/畢仙蓉老師

        如果作文題目也會說話,「他」可能會常常生氣學生怎麼寫著寫著就把「他」遺忘了。他一定希望學生把「他」的存在告訴讀者。好比「有一分熱,發一分光」這題目,雖然它談的就是關懷、付出、奉獻、造福……等相關道理,但有學生就是不提及「有一分熱,發一分光」。例如有一篇原本結尾是:

     「不敢說自己有奉獻,我只能說加入那團體真好,希望未來我伸出的那雙手也能幫助更多人。

        這樣的結論,很容易使老師以為學生誤將題目看成「我最喜歡的社團」或是「我的希望」,又或者是「談助人」。然而這位學生事後改成這樣就切題了:

        使別人快樂的方法可以很多種,就算是一句肯定的話,也能讓人充滿希望。不敢說自己有奉獻,只能說加入那團體真好。希望未來我伸出的那雙手,也能讓更多人發光發熱──讓他們用同樣的心去幫助更多人。

        同樣題目,另一位學生的結語:「現在的都市孩子,很少會希望父母買書給他們,但那些偏遠地區的學童卻只因為別人捐的書就高興萬分,我們是不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呢?」我的評論:

        身在福中不知福」有抱怨的意味,建議不要放在結語,以免讓人產生不愉快的情緒共鳴,不如積極、向上或令人省思的好,例如可以改成:「我們是不是該懂得惜福呢?」不過即使做了這樣的修改,文章還是會令人誤以為題目是「惜福」,而非「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學生修改:

      現在的都市孩子,很少會希望父母買書給他們,但那些偏遠地區的學童卻只因為別人所捐的書就高興萬分,我們除了要懂得惜福之外,是不是應懷有一份熱情實地去協助他們呢?有一分熱就發一分光!

    文章結尾如果不能巧妙地放入題目,以再次提醒讀者關於它的重要性,那麼又何必要以它為題呢?

 

最後請一併複習:

109會考衝刺.作文篇|作文保分第一步:掌握引言及圖表,用自己的方式換句話說

作者:畢仙蓉 2020-05-11      ~《親子天下》

寫作測驗前的重點複習/畢仙蓉

迎戰2020年國中教育會考之作文講義/畢仙蓉老師

圖表內容在寫作測驗中的運用()/畢仙蓉老師

圖表內容在寫作測驗中的運用()/畢仙蓉老師

圖表內容在寫作測驗中的運用()/畢仙蓉老師

以下感謝

新北市光榮國中劉彥伶老師製成簡明扼要且明亮動人的圖卡:












     尊重原著版權,未經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2021年3月30日 星期二

作文總評與指導 畢仙蓉老師


109學年第二學期第一次段考 惠文高中國中部三年級學生寫作測驗   

題目真實與完美之間   改寫自109統測國文科寫作測驗題  

出題者:國三國文老師

說明我們應該「展現真實的一面」?或「展現完美的一面」?在真實與完美之間,常有不同的考量或做法,使我們產生猶豫不決的心情。兩者是否彼此衝突?對於個人或社會,會產生什麼影響?請以「真實與完美之間」為題,表達你的經驗、感受或看法。

 

從引導說明找出寫作提示

「說明」中,有哪些提示?

一、  不同的考量或做法what有哪些考量?

二、猶豫不決的心情(宜善用映襯法) what 分別假設選擇呈現真實與呈現完美作法的結果

三、是否彼此衝突(談衝突,宜善用映襯法)whywhat為何產生衝突?或有什麼衝突?

四、 對於個人或社會,會產生什麼影響(宜善用層遞法敘述——先談個人,再談社會)what選擇展現真實的一面,與選擇展現完美的一面,對個人各有什麼影響?是否也影響社會(若有影響才寫至這方面)

五、  如何呈現真實或完美的一面?(可以表達理念或作法)

建議寫作順序:

一、    提出論點,且論點要明確。切記:敘述有邏輯力(請見以下畢老師談論說文的「立」與「破」 ),才能呈現說服力。

二、    其次呈現論據。論據宜呼應論點。論據可以有言例、事例。事例採自己的生活經驗或見聞。事例有兩種呈現方式(以下擇一)

1.     完整呈現事件過程:切記不要有無關論點的敘述。完整敘事,可使人如臨其境,使論點更有說服力。倘若不能保證自己在敘事過程絕不會加入無關痛癢(無關論點)的內容,則建議採用下一個呈現方式。

2.     簡明扼要交代事件:此敘事方式,最好用在正反面論述時,且順序最好如下:正面論述→事例→反面論述→事例(先採用正面論述的原因是:一般老師喜歡思想正向積極的學生。之所以還希望學生加上反面論述,一來想看到學生思考是否周到,一來是希望學生懂得藉由對比,以凸顯主張。)

三、    結論務必強調自己的主張——除了為全文作個結束,使結構更顯完整,也清楚地表達文章主旨。 

說理之前先想想:怎樣寫,才不會被人攻破?

畢老師談論說文的「立」與「破」:說理的目的不外乎是讓聽眾信服甚至尊崇。倘若「理」說得不像「理」──會讓人抓出破綻(比喻事情或言語露出毛病或漏洞),當然就達不到說理的目的。

    寫作,除了句子流利是重要的條件,說理能「立」,文章才可能產生它的影響力。學會「立」之前,先來「破」,因為能「破」,自然知道自己的論點是否能「立」了。

    何謂「立」?何謂「破」?畢老師認為在論說文中的「立」,是指「穩」與「存在」。至於「破」,即是「攻」。以下似是而非的「立」論就由你來「破」──指出它們的語病,或是直接表達自己更圓融的見解。以下所舉例子,均與本題(真實與完美之間)無關,只是藉過去的作文題,讓同學明白句子如何寫才有說服力。

1.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色,應該發揮,不要看到他人的優點就想去學習,畢竟每個人不同 。

畢老師攻破語病:並非每個人都有特色。此外,「不要看到他人的優點就想去學習」,使人不禁質疑:孔子不是曾說過「見賢思齊」嗎?

關於這句修改如下

鄭鼎翰:每個人都可能有自己的特色。「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要發揮自己的長處,努力改正自身短處。盲目地學習他人的優點就有如邯鄲學步,截長補短才是不二法門。許多事都是從模仿開始學習,有了基礎便該找尋自己的風格。詩文淪於模仿,便會了無新意;畫圖沒有自己的畫風,價值連塗鴉也比不上;書法只知臨摹前人的碑帖,臨摹的再相似也沒人收藏。

曾永來:有自己的特色,不妨發揮;看到他人的優點可以去學習,但也應該時時思考自己是否正在做對的事。

2. 凡事不要貪心,把握當下的機會就好。不要為了選擇更好的就捨去眼前即將得到的,否則兩方都會失去。

畢老師攻破語病:「眼前即將得到的」不見得會比較好。倘若它不好,為什麼不能捨棄而選擇更好的?難道任何時候都要選擇較差的嗎?

關於這句修改如下

劉子瑤:凡事不要貪心,應盡力把握當下的機會,但要思考眼前即將得到的是否正確;倘若只圖眼前利益而忽略未來更長遠的後果,那麼這份眼前的利益或許會使自己喪失更多。

劉梓宣:做人不能貪心,有時為了選擇更好的就捨去眼前即將得到的,反而兩方都失去,所以有些事把握當下的機會就好。但是有些事是要懂得貪求的,像是做好事或是學習,付出比別人多,得到的就會比別人多。

3. 努力許久的事就該堅持下去,不懂堅持就不可能成功。

畢老師攻破語病:「努力許久的事」是好事嗎?若非好事,怎可說「就該堅持下去」?就算是好事,方向錯或方法錯,難道不應該調整嗎?

關於這句修改如下

陳亮瑜:努力許久的事就該堅持下去,不懂堅持就不可能成功。然若是發現方向錯了,就應該立刻放下堅持,選擇另一個方向。畢竟努力了、堅持了,但方向錯了,就永遠無法到達終點。

黃道永:如果努力了仍然失敗,可以考慮是否該暫時停下腳步,反省自己的方法及方向是否正確再繼續。而不是一味堅持,否則只能得到反效果。

許羽呈:努力許久的事就該堅持下去,但前提是要用對方法,否則浪費太多時間在堅持錯誤的事上,只會適得其反。

     尊重原著版權,未經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