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7日 星期六


一堂結合品格教育的作文課/畢仙蓉老師
◎品德核心價值:自律、負責、合作、關懷
◎短文寫作引導說明(出題者:畢仙蓉老師):讀了《雁行理論》,是否應該明白「看重自己,努力為團體目標達陣」?請你說明為什麼應該看重自己,又為什麼要為團體目標努力。★本文屬論說文,通篇請以說理為主。
◎寫作前,或檢討時,可欣賞《Honda Accord 汽車骨牌廣告
◎可視學生程度決定是否將以下第六項歸於寫作前引導
作法
一、             閱讀短文寫作引導說明
二、             欣賞短片《理論
三、             視班級普遍程度決定短片暫停段落與該段落重複次數,並作說明
四、             提醒學生:
1.     這堂課以訓練說理能力為主,即使自己有必要提及例子,也以簡潔為原則。
2.     引導說明中的兩個重點,若從正面思考,實在不知如何下筆時,不妨先從反面想起。如:一個人若是不覺得自己在團體中有何重要,此種消極心態,可能會產生哪些負面行為?一個人若不為團體目標努力,可能有哪些引起團體分子反感的表現?
3.     由於寫作字數限於250字內,盡量採正面說理。
五、             教師批改時,針對每篇作品的作法如下:
1.     圈出錯別字
2.     修改不通順或有語病、不客觀的句子(強調:說理務必客觀,才據說服力)
3.     點出作品重複說理的地方,強調學生此種如「鬼打牆」的寫法,無異證明是因為詞窮而只能反覆說一樣道理。(鬼打牆:在一件事情上打轉,且不斷重複。)
六、             批改後,給全班總評如下(並要求學生以畫記重點,證明有認真閱讀)
1.     若先思考個人與團體的關係,更容易知道該如何表達個人的重要。強調個人重要性,必須是以團體目標為前提。如此才能呼應引導說明的兩大重點:看重自己、為團體目標努力。
2.     雖然是「短文」,仍要像一般寫作有完整結構。因此文章最後要歸納兩件事(看重自己、為團體目標努力)的關聯性,文章才像是完整結束。
3.     此題若是如一般段考或教育會考的作文篇幅限制,屆時即插入故事,以證明團體中,不能忽略自己的重要,更不能藐視團體目標的重要。最好再加以反面論說,說明若是缺乏自律精神、自我要求,在團體中,將可能成為一個怎樣的人,而個人未來又將會有怎樣的下場。並強調若只重個人利益而忽略為團體奉獻的精神,又將會有什麼結果。

尊重原著版權,未經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2018年10月4日 星期四

臨陣磨槍之作文講義/畢仙蓉老師

【引導】的重要/畢仙蓉老師
     國中教育會考寫作測驗提供【引導】,即是希望考生「從【引導】思考下筆方向」。如果僅是看了題目,便隨心所欲抒發,很容易「不符合引導方向」。附上【引導】,是提供考生發揮的方向。倘若未依其方向,一味沉醉在自己「想寫什麼就寫什麼」的思維裡,完全不理會【引導】,結果很可能造成遺憾。

誰是說故事高手 / 畢仙蓉老師
    想學好作文,就得先學會說故事,但故事裡沒有重點,沒有精彩處,聽故事的人,很可能未聽完就睡著了,又或者心裡想著:「這故事什麼時候才結束?」、「這故事到底要說什麼?」、「能不能別再說了?」
     
何謂「重點」?何謂「精彩處」?二者有何差別?所謂「重點」指的就是最能呼應題旨的地方,也就是從它便可聯想文章題目想要傳達的道理。至於「精彩處」,是指全文最能抓住讀者注意力,最會牽動讀者閱讀情緒的地方。說到「精彩處」,也千萬記得兩個寫作原則:
一、「精彩處」的故事情節必須配合文章主旨來發展,而不是瑣碎的記事。二、為使情節精彩生動,情節宜避免落於俗套(這與宋代流行的「說書」是一樣的原則)。範文請聯結〈誰是說故事高手 / 畢仙蓉老師

淺題深作- -如何提高故事的價值 / 畢仙蓉老師
    前幾堂課一直訓練學生說故事的能力,今天這堂課要敎的是如何賦予故事的價值。一般作文考試不是希望考生說完故事就好,畢竟大部分學生的功力,與那些能寫出經典故事的文人相較,差距甚遠;若不在故事之後說明意義,老師怎知學生的思想深度?看不到深度思想的作品,很難被肯定是佳作。
    所以在說故事之前,心中應該先有一個譜,就是先想好:要藉故事告訴人們什麼道理?有了這個道理作底,再去思考哪一段學習經驗正好印證了它。當然「文無定法」,也可以直接想一段自己覺得頗精采的學習經驗,然後下筆前思考一下:它可以寫出什麼發人深省的意涵?心裡有個譜以後,就可以開始敘述故事。切記:故事中一定要有精采處,這精彩處正是要一步一步慢慢引人走入文章的道理中。

就是要你記得我──談文章收尾/畢仙蓉老師
   「就是要你記得我」發出這個聲音的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每一次的「作文題目」。如果作文題目也會說話,他可能會常常生氣學生怎麼寫著寫著就把他遺忘了,他一定希望學生把他的存在告訴讀者。
       文章結尾如果不能巧妙的放入題目,以再次提醒讀者關於它的重要性,那麼又何必要以它為題呢?可惜很多學生就是喜歡擅自更改題目──我不是指直接將題目畫去,而是全文從頭至尾不讓讀者看出他寫的是哪一道題目,又或者讓讀者誤以為他寫的是某一道題目──但偏偏這些都不是規定的題目!
       讀者即聽眾,他們是用眼睛聽作者內心的聲音。其實作文和演說有許多相似處,最大的相似處是:要讓讀者(或說「聽眾」)從頭至尾清楚地知道說話者(作者或演說者)今天跟大家談的主題是什麼。當然我不是說文章從頭至尾的每一段都要出現題目以提醒讀者(因為過猶不及,頻繁地強調題目,會使文章顯得呆板),但是每一段的材料都要與題意密切相關,特別是結論更應該讓文章有完整結束的感覺。所謂「完整的結束」,就是強調主題,讓讀者清楚地知道你今天談的重點,也明白為什麼要舉那些例子的原因了。範文請聯結〈就是要你記得我──談文章收尾/畢仙蓉老師

尊重原著版權,未經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