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9日 星期四

從一次寫作評量測驗進行延伸閱讀與改寫/畢仙蓉





















    
                這是一堂(或兩堂)的平時作文課,它結合延伸閱讀、寫作訓練與寫作檢討。首先感謝臺中市立惠文高中蘇庭儀老師願意提供她於107年上學期國中部校內寫作評量試題的命題內容:
請使用黑色墨水的筆由上而下,由右而左書寫。 第一頁                   
班級:     座號:      姓名:     
※請於答案紙上作答。請依照題意作答。請注意作答時間的控制
※不可使用詩歌體,不可洩漏私人身分,文中不可使用真實的人名與校名。          
題目:「面對憤怒」
    在世說新語中,王右軍王藍田憤食雞子一事,嘲諷他因性急而一無可取。而根據醫學報導指出,經常表現出急躁、憤怒等負面情緒者,不只影響人際關係,引發衝突的機會相對增加,同時也會對身體產生有害的機制。有句話說:「憤怒是危險的炸藥,將自己粉身碎骨。」因此面對生活節奏日趨緊湊,如何身在其中而不輕易動怒,甚至能增進氣度修養,便成為每個身處現代社會的人所必修的生活學分。請以「面對憤怒」為題,寫下你一次面對憤怒的經驗,並思考與陳述自己應該如何面對,才能修好這個生活學分。
       我從這次批改學生作文中得到以下感想:這是一道很好發揮的作文題,能讓學生對寫作更有信心。只要學生願意寫且寫得有信心,他們的作文便有希望。然批改作文時發現:學生願意娓娓道出自己的經驗,這顯示他們願意表達,只可惜大部分的學生未能發展題旨「陳述自己應該如何面對,才能修好這個生活學分」這部分,也就是「說理能力」略顯薄弱。當然這需要平時多聆聽相關道理與多閱讀相關文章,使耳濡目染。
               因此請恕我毛遂自薦提供以下幾篇曾經發表過的拙作,希望學生透過這樣的閱讀與寫作訓練,可以多一點說理能力。我將兩篇文章分成紙本閱讀與簡報閱讀。期中簡報閱讀的照片是多年前由Desert-rose授權供我演說與教學使用。為了尊重對方,請恕我不在此公開圖片,而我為兩支簡報配上我個人覺得適合且動聽的音樂,希望在視覺與聽覺的刺激下,能增加學生的閱讀興致。老師可以在簡報呈現的同時,播放背景音樂。
或許可以這樣設計題目作為這次寫作評量測驗後的檢討,也同時作為一次平時作文課:
1.請問畢仙蓉老師〈抓住藍天,掙脫流沙〉與〈從視覺錯覺圖理解他人的看法〉二文中
那些說理的部分,可借用於本次段考作文「面對憤怒」中?請在紙本畫記相關內容。
2.若要與你個人舉的例子相配合,你會借用老師兩篇文章的那些地方呢?請結合你個人作文上的事例,改寫畢老師兩篇文章的句子,使個人經驗能與老師說理的部分緊密結合。
從視覺錯覺圖理解他人的看法/畢仙蓉
   
    有一張視覺錯覺圖,倘若把注意力放在中間白色花瓶上,看到的就是個「花瓶」;一旦開始注意花瓶以外的黑影部分,那麼將發現原來左右各有一張側臉。
    可是人常因為自己的情緒而無法理性的關照事情全面,硬是執著在自己的認知裡面。很多時候我們說要「忍」,一味喊著:「忍!」會不會有些自欺欺人?不必忍得那麼可憐、那麼痛苦,只要打開自己的視野與心胸,便會發現別人所站的角度,視野挺不錯的,而他對我們所作的判斷也確實不無道理。
    或許我們還是會在心裡嘀咕對方:「你根本不了解我就隨便對我下斷語。」但誰叫我們做的是讓對方有機會從另一個角度評論我們的事呢?所以,當我們與誰發生爭執,不妨想想視覺錯覺圖,然後調整作法,藉由作法讓對方看見我們的善意。
    還有一張視覺錯覺圖,同一張圖,有人看到的是一個少女的側臉,她的脖子上繫著一條紅絲帶,帽子上還停了一隻貓咪。但有人看到的是一個像童話故事裡的老巫婆,原本繫在少女脖子上的那條紅絲帶,成了老巫婆邪惡的唇。
    究竟哪一個才是原創者想表達的圖像,或許都是。這種視覺錯覺圖正好告訴我:與人衝突時,不要一味堅持自己是對的,也不要一味認為對方傷害我們,說不定對方也跟我們一樣認為他才是對的,而我們傷害了他。倘若在衝突中,我們覺得自己受了傷害,不要覺得自己可憐而對方可惡,因為這只會使我們更不快樂且於事無補;不妨想想:對方對我們的判斷,應該是出於他所見,即使他所見的並非真實的我們(也就是說我們並非他所誤解的那樣),那麼我們應該警惕自己:是不是哪裡呈現不完美而使對方誤解?唯有反躬自省,才能使自己放下怨恨也使自己進步。別管對方是否仍自鳴得意──以為他自己在這場衝突裡戰勝了,至少我們的靈魂更高尚,而實際也獲得更多了。
    世間能遇到相知相惜的人並不容易,連至聖先師孔子都曾誤解愛徒顏回──周遊列國時,來到陳、蔡之間,七日無米飯可進食。顏回終於要到白米,下鍋煮至快熟時,即掀起鍋蓋抓了些往嘴裡塞──這一慕被老師看到,以為他不禮貌,竟然偷吃。後來孔子在旁敲側擊下得知是自己誤會了善良的學生〈原來他擔心以染上灰的米飯給他人吃不好,丟棄了也可惜,於是自己吃了〉。
    所以,不要期望人家體諒我們,但要感恩愛護我們與珍惜我們的人〈即使這些人也有部分是在誤解我們之後才改變〉。除此之外,更不要作個敲邊鼓的人〈從旁幫腔、助勢〉,因為不明就裡地指責他人或是替人答腔,除了真相揭曉後,會使自己難堪,也顯示個人以偏概全的狹隘見識。
    一個把老婆推向海裡的男人,他得到眾人咒罵,卻使女兒動容,為什麼?因為妻子罹患不治之症,且不久於人世,就在夫妻同遊當天發生船難,一艘救生艇只剩一個位置可容納時,先生當立即把愛妻推向海裡,自己喊著:「我一定會好好把女兒養大!」多年後父親病故,女兒從父親的日記中讀到他對母親的思念與承諾,特別是這一句:「我多想和你一起沉入海底,可是我不能……我還有對咱們女兒的教養責任!」
    判斷一個人,如果僅是從他作的一件事就可下斷語,那麼中國怎會有「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這麼一句智慧的話語亙古流傳呢?時間,可以讓我們較清楚的認識一個人,更可以讓我們知道可敬可愛的人多半來自他們長時間的真心與努力。

抓住藍天,掙脫流沙/畢仙蓉

    今天在與大家談「如何處理負面情緒」之前,先與大家簡要分享一則我在《學習電子報》讀過的故事:
    一對到沙漠中度蜜月的新婚夫妻,在途中,先生陷入流沙裡,妻子用盡各種方法都無法救出他。先生愈是掙扎,下沉速度便愈快。眼看從腳踝、膝蓋、腰……一步步的被流沙淹沒吸走……。據科學家分析,其實身陷流沙仍是有機會脫離,只要上半身向前傾臥,使重心改變,雙腳自然會浮出沙穴,隨著慢慢移動,掙脫而出。
    親愛的朋友!是否讓你有些領悟呢?生命中我們經常會有遇到流沙的時候,請記得: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山窮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果當下的作法會使你身陷其中而無法掙脫,那麼調整一下自己的態度,改變一下作法,脫離流沙,將有那寬廣的天空等你去擁抱它。
    其實負面情緒就像一股流沙。負面情緒的產生,往往來自「不願接受該項事實」的心理。如果「願意接受」,負面情緒自然逐漸消失。有些負面情緒的產生是不可避免,像是面對一些無預警的天災、人禍,如:地震、海嘯、雪崩、落榜、被裁員、親友的死亡……等等,自然會產生悲傷的情緒。這些悲傷的情緒,不須遏止,無妨自然發洩。待發洩後,再尋解決的方法。但有些負面情緒,是來自個人的思考習慣,長久習慣於負向思考,即使面對一件小事,都會因為嫉妒、憤怒、自卑、失望、沮喪……等,而使自己不快樂──提升這些情緒的首要方法,就是「正向思考」,而且要讓這種思考模式成為一種習慣。
    人常常會有一種負面情緒:生氣。生氣,常是因為對方作了「我不希望發生」的事;自己認為:我是對的,而他是錯的。須知道人是群居的動物,人是有思想的動物,只要與人相處,就要作好「對方不等同我」的心理準備,甚至要樂觀地想:「也許他的想法(或作法)也不錯」,如此才不易產生成見,也才不會因成見而不滿。
    人還經常有一種負面情緒:沮喪。沮喪,常是因為對自己失望,認為自己「很糟糕」,而促使這種情緒產生的原因,多半是聽到人家對自己的批評、傷害,或與人比較的心理。提升這種情緒的作法,就是:積極尋求肯定自我的方法,像是:努力回想自己曾經有過的不錯表現。
    要祛除「與人比較」的心理,就先學會「欣賞那個被自己拿來比較的人」。此外,可以再具備「當下的我要比前一刻的我更好」的念頭,而這個所謂「更好」,不一定是成績更好,不一定是更受肯定, 它可以是「過得更好」──對於習慣自我要求的人來說,它很可能需要的是「放鬆」,《善待自己》這本書,可以幫助這種人繼續他的努力精神,卻又可以活得很快樂。以上所舉兩種負面情緒,若不希望它們常出現在自己的生活中,「開朗的心胸」很重要,「拓展視野」與「增長見聞」是提升的方法。而「忙碌」也是不讓自己深陷負面情緒這種流沙中的好方法。因為「忙」便無暇胡思亂想囉!
     願你抓住藍天,掙脫流沙!

另附當年發表此篇作品時的【學習單】
1.  請以「正面思維」為題(如本題:抓住藍天,掙脫流沙)設計一則故事
2.  請根據文本設計題目由同儕回答(題數不限)
3.  請分享你的閱讀心得(可與生活經驗聯結)

尊重原著版權,未經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2018年11月2日 星期五


〈當時,我很想說……〉總評/畢仙蓉老師
 107年臺中市立惠文高中(國中部)一、二年級短文比賽
題目:「當時,我很想說……」
出題者:臺中市立惠文高中(國中部)許文繡老師
     某些時刻,你很想向對方說出內心的感受,卻因為自己的羞怯、憤怒、自責而無法立即表達。也許生病時,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你卻因為害羞而沒有將「謝謝您」這一句話說出口;也許在團隊競賽時,因自己的失誤導致成績不理想,當時因自責而無法向同學表達歉意;也許與朋友爭吵後,礙於顏面,一句真誠的「我錯了」始終無法開口。請你以「當時,我很想說……」為題,說明當時的情狀,及想表達卻未說出的話語和感受。
畢仙蓉老師總評
     評分規準,同國中教育會考寫作評分規準,請見試卷背面,於此不多談。以下僅就這次評分時的發現,提出幾點重要說明:
一、            下筆前,先歸納例子的共同性──由命題者的舉例來看,用意明顯是希望學生有自我反省的能力,而非歸咎他人。倘若有題材是表達事件發生當下而未及時拿出自己的正義感呢?畢老師個人認為也無不可,但仍建議不要讓閱卷者有這種「可」或「不可」的掙扎。因為我也很掙扎!假使這類作品無文采可言,反思力又不足,考生就要有面對低分的心理準備。
二、            須辨識題目的味道──下筆前,除了先看清楚「引導」,還要辨識題目的味道,才不會將一篇希望你以記事、抒情為主的文章,寫成大談道理的論說文,而減了分數。尤其結論,若不表達當時未說出口的遺憾,卻以旁觀者(彷彿事不關己)來說理,此處就容易成為全文敗筆。因為這種結束方式,無異減弱題旨的清晰度,並未表示題目「當時,我很想說……」那種如今想起卻深覺可惜的味道。說至此處,請別誤以為全文不能說理。還是需要說理,且說理才能證明自己的思想內涵。在當今作文考試中,就要展現自己的深度。說理要說得自然。這說理是先有反省,再有「當時該說出口(或想說出口),卻未說出口」的遺憾,最後而有的領悟。
三、            不能否定題旨──命題者會出什麼樣的題目,用意明顯可由「引導」看出。倘若否定題旨,即是不切題旨,即使文情並茂,或說來頭頭是道,無異藐視命題者的用意,仍免不了零級分的命運。「當時,我很想說……」看來可令人暢所欲言,但一不小心(不是故意否定題旨),竟在文章結束前,表達自己後來還是說出事件發生當下未說出的話……。真是令閱卷老師欲哭無淚,只能對同學白寫一場,深表遺憾。
四、            立意取材不能差──玩手機、打遊戲、逛街購物、談情說愛……,請恕畢老師老實說,這些題材若無生花妙筆,容易令普遍老師反感,認為學生缺乏內涵。生花妙筆又另當別論,只是作文考試(或比賽)別冒這種孤芳自賞的危險才好。
五、            取單一事件發揮,會比寫一則以上的事件,更易給人深刻印象與感動──此篇「引導」雖然未限制僅能寫一件事,但請同學千萬別誤以為出題者舉出的那些例子都要寫,更別以為只能寫那些事。取單一事件發揮,能使閱讀者的注意力收斂在一則事件(即對焦);若寫的是一則以上的事件,閱讀者的注意力會被多則事件分散,便不易匯聚情感,也就不易感受作品動人的力量。

尊重原著版權,未經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