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9日 星期四

從一次寫作評量測驗進行延伸閱讀與改寫/畢仙蓉





















    
                這是一堂(或兩堂)的平時作文課,它結合延伸閱讀、寫作訓練與寫作檢討。首先感謝臺中市立惠文高中蘇庭儀老師願意提供她於107年上學期國中部校內寫作評量試題的命題內容:
請使用黑色墨水的筆由上而下,由右而左書寫。 第一頁                   
班級:     座號:      姓名:     
※請於答案紙上作答。請依照題意作答。請注意作答時間的控制
※不可使用詩歌體,不可洩漏私人身分,文中不可使用真實的人名與校名。          
題目:「面對憤怒」
    在世說新語中,王右軍王藍田憤食雞子一事,嘲諷他因性急而一無可取。而根據醫學報導指出,經常表現出急躁、憤怒等負面情緒者,不只影響人際關係,引發衝突的機會相對增加,同時也會對身體產生有害的機制。有句話說:「憤怒是危險的炸藥,將自己粉身碎骨。」因此面對生活節奏日趨緊湊,如何身在其中而不輕易動怒,甚至能增進氣度修養,便成為每個身處現代社會的人所必修的生活學分。請以「面對憤怒」為題,寫下你一次面對憤怒的經驗,並思考與陳述自己應該如何面對,才能修好這個生活學分。
       我從這次批改學生作文中得到以下感想:這是一道很好發揮的作文題,能讓學生對寫作更有信心。只要學生願意寫且寫得有信心,他們的作文便有希望。然批改作文時發現:學生願意娓娓道出自己的經驗,這顯示他們願意表達,只可惜大部分的學生未能發展題旨「陳述自己應該如何面對,才能修好這個生活學分」這部分,也就是「說理能力」略顯薄弱。當然這需要平時多聆聽相關道理與多閱讀相關文章,使耳濡目染。
               因此請恕我毛遂自薦提供以下幾篇曾經發表過的拙作,希望學生透過這樣的閱讀與寫作訓練,可以多一點說理能力。我將兩篇文章分成紙本閱讀與簡報閱讀。期中簡報閱讀的照片是多年前由Desert-rose授權供我演說與教學使用。為了尊重對方,請恕我不在此公開圖片,而我為兩支簡報配上我個人覺得適合且動聽的音樂,希望在視覺與聽覺的刺激下,能增加學生的閱讀興致。老師可以在簡報呈現的同時,播放背景音樂。
或許可以這樣設計題目作為這次寫作評量測驗後的檢討,也同時作為一次平時作文課:
1.請問畢仙蓉老師〈抓住藍天,掙脫流沙〉與〈從視覺錯覺圖理解他人的看法〉二文中
那些說理的部分,可借用於本次段考作文「面對憤怒」中?請在紙本畫記相關內容。
2.若要與你個人舉的例子相配合,你會借用老師兩篇文章的那些地方呢?請結合你個人作文上的事例,改寫畢老師兩篇文章的句子,使個人經驗能與老師說理的部分緊密結合。
從視覺錯覺圖理解他人的看法/畢仙蓉
   
    有一張視覺錯覺圖,倘若把注意力放在中間白色花瓶上,看到的就是個「花瓶」;一旦開始注意花瓶以外的黑影部分,那麼將發現原來左右各有一張側臉。
    可是人常因為自己的情緒而無法理性的關照事情全面,硬是執著在自己的認知裡面。很多時候我們說要「忍」,一味喊著:「忍!」會不會有些自欺欺人?不必忍得那麼可憐、那麼痛苦,只要打開自己的視野與心胸,便會發現別人所站的角度,視野挺不錯的,而他對我們所作的判斷也確實不無道理。
    或許我們還是會在心裡嘀咕對方:「你根本不了解我就隨便對我下斷語。」但誰叫我們做的是讓對方有機會從另一個角度評論我們的事呢?所以,當我們與誰發生爭執,不妨想想視覺錯覺圖,然後調整作法,藉由作法讓對方看見我們的善意。
    還有一張視覺錯覺圖,同一張圖,有人看到的是一個少女的側臉,她的脖子上繫著一條紅絲帶,帽子上還停了一隻貓咪。但有人看到的是一個像童話故事裡的老巫婆,原本繫在少女脖子上的那條紅絲帶,成了老巫婆邪惡的唇。
    究竟哪一個才是原創者想表達的圖像,或許都是。這種視覺錯覺圖正好告訴我:與人衝突時,不要一味堅持自己是對的,也不要一味認為對方傷害我們,說不定對方也跟我們一樣認為他才是對的,而我們傷害了他。倘若在衝突中,我們覺得自己受了傷害,不要覺得自己可憐而對方可惡,因為這只會使我們更不快樂且於事無補;不妨想想:對方對我們的判斷,應該是出於他所見,即使他所見的並非真實的我們(也就是說我們並非他所誤解的那樣),那麼我們應該警惕自己:是不是哪裡呈現不完美而使對方誤解?唯有反躬自省,才能使自己放下怨恨也使自己進步。別管對方是否仍自鳴得意──以為他自己在這場衝突裡戰勝了,至少我們的靈魂更高尚,而實際也獲得更多了。
    世間能遇到相知相惜的人並不容易,連至聖先師孔子都曾誤解愛徒顏回──周遊列國時,來到陳、蔡之間,七日無米飯可進食。顏回終於要到白米,下鍋煮至快熟時,即掀起鍋蓋抓了些往嘴裡塞──這一慕被老師看到,以為他不禮貌,竟然偷吃。後來孔子在旁敲側擊下得知是自己誤會了善良的學生〈原來他擔心以染上灰的米飯給他人吃不好,丟棄了也可惜,於是自己吃了〉。
    所以,不要期望人家體諒我們,但要感恩愛護我們與珍惜我們的人〈即使這些人也有部分是在誤解我們之後才改變〉。除此之外,更不要作個敲邊鼓的人〈從旁幫腔、助勢〉,因為不明就裡地指責他人或是替人答腔,除了真相揭曉後,會使自己難堪,也顯示個人以偏概全的狹隘見識。
    一個把老婆推向海裡的男人,他得到眾人咒罵,卻使女兒動容,為什麼?因為妻子罹患不治之症,且不久於人世,就在夫妻同遊當天發生船難,一艘救生艇只剩一個位置可容納時,先生當立即把愛妻推向海裡,自己喊著:「我一定會好好把女兒養大!」多年後父親病故,女兒從父親的日記中讀到他對母親的思念與承諾,特別是這一句:「我多想和你一起沉入海底,可是我不能……我還有對咱們女兒的教養責任!」
    判斷一個人,如果僅是從他作的一件事就可下斷語,那麼中國怎會有「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這麼一句智慧的話語亙古流傳呢?時間,可以讓我們較清楚的認識一個人,更可以讓我們知道可敬可愛的人多半來自他們長時間的真心與努力。

抓住藍天,掙脫流沙/畢仙蓉

    今天在與大家談「如何處理負面情緒」之前,先與大家簡要分享一則我在《學習電子報》讀過的故事:
    一對到沙漠中度蜜月的新婚夫妻,在途中,先生陷入流沙裡,妻子用盡各種方法都無法救出他。先生愈是掙扎,下沉速度便愈快。眼看從腳踝、膝蓋、腰……一步步的被流沙淹沒吸走……。據科學家分析,其實身陷流沙仍是有機會脫離,只要上半身向前傾臥,使重心改變,雙腳自然會浮出沙穴,隨著慢慢移動,掙脫而出。
    親愛的朋友!是否讓你有些領悟呢?生命中我們經常會有遇到流沙的時候,請記得: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山窮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果當下的作法會使你身陷其中而無法掙脫,那麼調整一下自己的態度,改變一下作法,脫離流沙,將有那寬廣的天空等你去擁抱它。
    其實負面情緒就像一股流沙。負面情緒的產生,往往來自「不願接受該項事實」的心理。如果「願意接受」,負面情緒自然逐漸消失。有些負面情緒的產生是不可避免,像是面對一些無預警的天災、人禍,如:地震、海嘯、雪崩、落榜、被裁員、親友的死亡……等等,自然會產生悲傷的情緒。這些悲傷的情緒,不須遏止,無妨自然發洩。待發洩後,再尋解決的方法。但有些負面情緒,是來自個人的思考習慣,長久習慣於負向思考,即使面對一件小事,都會因為嫉妒、憤怒、自卑、失望、沮喪……等,而使自己不快樂──提升這些情緒的首要方法,就是「正向思考」,而且要讓這種思考模式成為一種習慣。
    人常常會有一種負面情緒:生氣。生氣,常是因為對方作了「我不希望發生」的事;自己認為:我是對的,而他是錯的。須知道人是群居的動物,人是有思想的動物,只要與人相處,就要作好「對方不等同我」的心理準備,甚至要樂觀地想:「也許他的想法(或作法)也不錯」,如此才不易產生成見,也才不會因成見而不滿。
    人還經常有一種負面情緒:沮喪。沮喪,常是因為對自己失望,認為自己「很糟糕」,而促使這種情緒產生的原因,多半是聽到人家對自己的批評、傷害,或與人比較的心理。提升這種情緒的作法,就是:積極尋求肯定自我的方法,像是:努力回想自己曾經有過的不錯表現。
    要祛除「與人比較」的心理,就先學會「欣賞那個被自己拿來比較的人」。此外,可以再具備「當下的我要比前一刻的我更好」的念頭,而這個所謂「更好」,不一定是成績更好,不一定是更受肯定, 它可以是「過得更好」──對於習慣自我要求的人來說,它很可能需要的是「放鬆」,《善待自己》這本書,可以幫助這種人繼續他的努力精神,卻又可以活得很快樂。以上所舉兩種負面情緒,若不希望它們常出現在自己的生活中,「開朗的心胸」很重要,「拓展視野」與「增長見聞」是提升的方法。而「忙碌」也是不讓自己深陷負面情緒這種流沙中的好方法。因為「忙」便無暇胡思亂想囉!
     願你抓住藍天,掙脫流沙!

另附當年發表此篇作品時的【學習單】
1.  請以「正面思維」為題(如本題:抓住藍天,掙脫流沙)設計一則故事
2.  請根據文本設計題目由同儕回答(題數不限)
3.  請分享你的閱讀心得(可與生活經驗聯結)

尊重原著版權,未經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2018年11月2日 星期五


〈當時,我很想說……〉總評/畢仙蓉老師
 107年臺中市立惠文高中(國中部)一、二年級短文比賽
題目:「當時,我很想說……」
出題者:臺中市立惠文高中(國中部)許文繡老師
     某些時刻,你很想向對方說出內心的感受,卻因為自己的羞怯、憤怒、自責而無法立即表達。也許生病時,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你卻因為害羞而沒有將「謝謝您」這一句話說出口;也許在團隊競賽時,因自己的失誤導致成績不理想,當時因自責而無法向同學表達歉意;也許與朋友爭吵後,礙於顏面,一句真誠的「我錯了」始終無法開口。請你以「當時,我很想說……」為題,說明當時的情狀,及想表達卻未說出的話語和感受。
畢仙蓉老師總評
     評分規準,同國中教育會考寫作評分規準,請見試卷背面,於此不多談。以下僅就這次評分時的發現,提出幾點重要說明:
一、            下筆前,先歸納例子的共同性──由命題者的舉例來看,用意明顯是希望學生有自我反省的能力,而非歸咎他人。倘若有題材是表達事件發生當下而未及時拿出自己的正義感呢?畢老師個人認為也無不可,但仍建議不要讓閱卷者有這種「可」或「不可」的掙扎。因為我也很掙扎!假使這類作品無文采可言,反思力又不足,考生就要有面對低分的心理準備。
二、            須辨識題目的味道──下筆前,除了先看清楚「引導」,還要辨識題目的味道,才不會將一篇希望你以記事、抒情為主的文章,寫成大談道理的論說文,而減了分數。尤其結論,若不表達當時未說出口的遺憾,卻以旁觀者(彷彿事不關己)來說理,此處就容易成為全文敗筆。因為這種結束方式,無異減弱題旨的清晰度,並未表示題目「當時,我很想說……」那種如今想起卻深覺可惜的味道。說至此處,請別誤以為全文不能說理。還是需要說理,且說理才能證明自己的思想內涵。在當今作文考試中,就要展現自己的深度。說理要說得自然。這說理是先有反省,再有「當時該說出口(或想說出口),卻未說出口」的遺憾,最後而有的領悟。
三、            不能否定題旨──命題者會出什麼樣的題目,用意明顯可由「引導」看出。倘若否定題旨,即是不切題旨,即使文情並茂,或說來頭頭是道,無異藐視命題者的用意,仍免不了零級分的命運。「當時,我很想說……」看來可令人暢所欲言,但一不小心(不是故意否定題旨),竟在文章結束前,表達自己後來還是說出事件發生當下未說出的話……。真是令閱卷老師欲哭無淚,只能對同學白寫一場,深表遺憾。
四、            立意取材不能差──玩手機、打遊戲、逛街購物、談情說愛……,請恕畢老師老實說,這些題材若無生花妙筆,容易令普遍老師反感,認為學生缺乏內涵。生花妙筆又另當別論,只是作文考試(或比賽)別冒這種孤芳自賞的危險才好。
五、            取單一事件發揮,會比寫一則以上的事件,更易給人深刻印象與感動──此篇「引導」雖然未限制僅能寫一件事,但請同學千萬別誤以為出題者舉出的那些例子都要寫,更別以為只能寫那些事。取單一事件發揮,能使閱讀者的注意力收斂在一則事件(即對焦);若寫的是一則以上的事件,閱讀者的注意力會被多則事件分散,便不易匯聚情感,也就不易感受作品動人的力量。

尊重原著版權,未經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2018年10月27日 星期六


一堂結合品格教育的作文課/畢仙蓉老師
◎品德核心價值:自律、負責、合作、關懷
◎短文寫作引導說明(出題者:畢仙蓉老師):讀了《雁行理論》,是否應該明白「看重自己,努力為團體目標達陣」?請你說明為什麼應該看重自己,又為什麼要為團體目標努力。★本文屬論說文,通篇請以說理為主。
◎寫作前,或檢討時,可欣賞《Honda Accord 汽車骨牌廣告
◎可視學生程度決定是否將以下第六項歸於寫作前引導
作法
一、             閱讀短文寫作引導說明
二、             欣賞短片《理論
三、             視班級普遍程度決定短片暫停段落與該段落重複次數,並作說明
四、             提醒學生:
1.     這堂課以訓練說理能力為主,即使自己有必要提及例子,也以簡潔為原則。
2.     引導說明中的兩個重點,若從正面思考,實在不知如何下筆時,不妨先從反面想起。如:一個人若是不覺得自己在團體中有何重要,此種消極心態,可能會產生哪些負面行為?一個人若不為團體目標努力,可能有哪些引起團體分子反感的表現?
3.     由於寫作字數限於250字內,盡量採正面說理。
五、             教師批改時,針對每篇作品的作法如下:
1.     圈出錯別字
2.     修改不通順或有語病、不客觀的句子(強調:說理務必客觀,才據說服力)
3.     點出作品重複說理的地方,強調學生此種如「鬼打牆」的寫法,無異證明是因為詞窮而只能反覆說一樣道理。(鬼打牆:在一件事情上打轉,且不斷重複。)
六、             批改後,給全班總評如下(並要求學生以畫記重點,證明有認真閱讀)
1.     若先思考個人與團體的關係,更容易知道該如何表達個人的重要。強調個人重要性,必須是以團體目標為前提。如此才能呼應引導說明的兩大重點:看重自己、為團體目標努力。
2.     雖然是「短文」,仍要像一般寫作有完整結構。因此文章最後要歸納兩件事(看重自己、為團體目標努力)的關聯性,文章才像是完整結束。
3.     此題若是如一般段考或教育會考的作文篇幅限制,屆時即插入故事,以證明團體中,不能忽略自己的重要,更不能藐視團體目標的重要。最好再加以反面論說,說明若是缺乏自律精神、自我要求,在團體中,將可能成為一個怎樣的人,而個人未來又將會有怎樣的下場。並強調若只重個人利益而忽略為團體奉獻的精神,又將會有什麼結果。

尊重原著版權,未經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2018年10月4日 星期四

臨陣磨槍之作文講義/畢仙蓉老師

【引導】的重要/畢仙蓉老師
     國中教育會考寫作測驗提供【引導】,即是希望考生「從【引導】思考下筆方向」。如果僅是看了題目,便隨心所欲抒發,很容易「不符合引導方向」。附上【引導】,是提供考生發揮的方向。倘若未依其方向,一味沉醉在自己「想寫什麼就寫什麼」的思維裡,完全不理會【引導】,結果很可能造成遺憾。

誰是說故事高手 / 畢仙蓉老師
    想學好作文,就得先學會說故事,但故事裡沒有重點,沒有精彩處,聽故事的人,很可能未聽完就睡著了,又或者心裡想著:「這故事什麼時候才結束?」、「這故事到底要說什麼?」、「能不能別再說了?」
     
何謂「重點」?何謂「精彩處」?二者有何差別?所謂「重點」指的就是最能呼應題旨的地方,也就是從它便可聯想文章題目想要傳達的道理。至於「精彩處」,是指全文最能抓住讀者注意力,最會牽動讀者閱讀情緒的地方。說到「精彩處」,也千萬記得兩個寫作原則:
一、「精彩處」的故事情節必須配合文章主旨來發展,而不是瑣碎的記事。二、為使情節精彩生動,情節宜避免落於俗套(這與宋代流行的「說書」是一樣的原則)。範文請聯結〈誰是說故事高手 / 畢仙蓉老師

淺題深作- -如何提高故事的價值 / 畢仙蓉老師
    前幾堂課一直訓練學生說故事的能力,今天這堂課要敎的是如何賦予故事的價值。一般作文考試不是希望考生說完故事就好,畢竟大部分學生的功力,與那些能寫出經典故事的文人相較,差距甚遠;若不在故事之後說明意義,老師怎知學生的思想深度?看不到深度思想的作品,很難被肯定是佳作。
    所以在說故事之前,心中應該先有一個譜,就是先想好:要藉故事告訴人們什麼道理?有了這個道理作底,再去思考哪一段學習經驗正好印證了它。當然「文無定法」,也可以直接想一段自己覺得頗精采的學習經驗,然後下筆前思考一下:它可以寫出什麼發人深省的意涵?心裡有個譜以後,就可以開始敘述故事。切記:故事中一定要有精采處,這精彩處正是要一步一步慢慢引人走入文章的道理中。

就是要你記得我──談文章收尾/畢仙蓉老師
   「就是要你記得我」發出這個聲音的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每一次的「作文題目」。如果作文題目也會說話,他可能會常常生氣學生怎麼寫著寫著就把他遺忘了,他一定希望學生把他的存在告訴讀者。
       文章結尾如果不能巧妙的放入題目,以再次提醒讀者關於它的重要性,那麼又何必要以它為題呢?可惜很多學生就是喜歡擅自更改題目──我不是指直接將題目畫去,而是全文從頭至尾不讓讀者看出他寫的是哪一道題目,又或者讓讀者誤以為他寫的是某一道題目──但偏偏這些都不是規定的題目!
       讀者即聽眾,他們是用眼睛聽作者內心的聲音。其實作文和演說有許多相似處,最大的相似處是:要讓讀者(或說「聽眾」)從頭至尾清楚地知道說話者(作者或演說者)今天跟大家談的主題是什麼。當然我不是說文章從頭至尾的每一段都要出現題目以提醒讀者(因為過猶不及,頻繁地強調題目,會使文章顯得呆板),但是每一段的材料都要與題意密切相關,特別是結論更應該讓文章有完整結束的感覺。所謂「完整的結束」,就是強調主題,讓讀者清楚地知道你今天談的重點,也明白為什麼要舉那些例子的原因了。範文請聯結〈就是要你記得我──談文章收尾/畢仙蓉老師

尊重原著版權,未經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2018年5月16日 星期三

107年國中教育會考前簡談寫作要領/畢仙蓉老師



    107年國中教育會考前夕,即將上陣的考生,無論是否作好迎戰準備,多少擔心寫作測驗時的表現。不僅擔心「不會寫」,也擔心「寫不完」,更擔心辛苦寫了半天卻「文不切題」。有沒有什麼訣竅可以免去這些不幸的事發生?其實想要做好任何事情,「勤」是不二法門。平日缺乏勤於閱讀並勤於寫作者,只好試試今日提供的方法。此處即以107學年度臺中市立惠文高中的國中部畢業考為例說名:
※請使用黑色墨水的筆由上而下,由右而左書寫。
※請於答案紙上作答。請依照題意作答。請注意作答時間的控制
※不可使用詩歌體,不可洩漏私人身分,文中不可使用真實的人名與校名。
題目:「再一次」 
出題者:許文繡老師
說明:法國著名作家,也曾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羅曼‧羅蘭說:「人生不售來回票,一旦動身,絕不能復返。」此理應該人人皆懂,但遭遇生活大小事,仍常有言行失當時,如:在國中階段,對於課業的學習漫不經心;在人際相處時,因言行處事不周,導致同儕的衝突;在家中,無法體諒父母的辛勞,進而頂撞父母……。請你就「再一次」為題,說明你遇到一件讓你後悔或遺憾的事件,以及你再次遭遇類似的事情時,會用什麼心態面對以及如何處理?

下筆前,看清楚、想清楚:
1.     選材是否安全:
此處說的「選材是否安全」,不是鼓勵大家選擇一般學生常寫的題材(當然也不反對),而是指不要偏題。避免偏題的方法即是畫記【說明】中的關鍵處。若【說明】提供例子,千萬別忽略它們之間的共同性。如〈再一次〉:「學習漫不經心」、「同儕的衝突」、「無法體諒父母的辛勞」、「頂撞父母」──這些都表示自己犯了錯,也呼應【說明】中的「言行失當」。倘若僅注意後悔或遺憾,很容易寫至偏題,例如:後悔拒絕追求者、後悔沒參加一場演唱會、後悔沒跟同學出遊、後悔選擇轉學……。即使閱卷老師能接受這些題材,也可能不易感受那些行為確實令人遺憾。文章若不能引起共鳴,想得到安全分數(四級分)就有些不安全,更別談拿到五、六級分了。
2.   可以先想:大致想藉此文說明什麼道理(即「論點」)?再舉證(即「論據」)說明(即「論證」)
●說「大致」是擔心有些學生想得老半天還捨不得下筆。
3.     也可以先想:哪一事件大概較容易發揮,甚至有精采處,再想:事件讓自己領悟什麼道理?
●說「大概」是指心中有個事件的雛型即可下筆。畢竟在考場上的時間很寶貴。
4.     來個反差又何妨?可以使用正面襯托或反面襯托,使主體更鮮明。但是〈再一次〉這個題目,若想在自己做了懊悔不已的事之後,加入「事後已改善」的敘述來襯托,就是弄巧成拙了。因為這會減輕【說明】中「遺憾」的感覺。此處重述我在〈來個反差又何妨〉寫到的一段以強調作文考試採用襯托技巧的好處:學生寫作很難得到滿級分的原因,往往是內容不夠充實。坦白說,內容充實與否,還是和篇幅給人的視覺感受有關:如果是一張兩面的試紙,僅寫了一面(又或者一面多幾行而已),總給人留白尚多、不盡發揮的遺憾。當然表面上洋洋灑灑,實際廢話連篇(與主題無太大關聯的話太多),更不可能有好成績,只會徒增閱卷者反感而已。如果能夠善用烘托技巧,多半可解決「內容不足」的問題。
5.     結論談的領悟不是對題目(如:〈再一次〉)的領悟:不要一直談「再一次」這三個字的意義(當然在作文考試裡還是在結語點出以表示未離題),而是從文中那件事學得哪些道理。
     記得以上要領,至少可以應付考試了。其他作答該注意的事項請看題本說明。

尊重原著版權,未經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2018年3月22日 星期四

從〈面對成長的轉變〉談選材與襯托技巧/畢仙蓉老師



    107年國三複習考寫作測驗題〈面對成長的轉變〉,需有什麼樣的選材與技巧才可稱為佳作?我想應該是:
    一、敘述單一事件以單一事件說明自己轉變前後,會比籠統概說學習階段遭遇的種種改變,更明確也更易給閱卷老師深刻印象。雖然是單一事件,但「轉變」二字的意義正提醒考生還必須交代那影響自己改變的事件。這事件要清楚,才可能使人覺得「成長」。所以是「轉變前」談一事件,促使轉變的因素,又一事件,但與前一事件有連帶關係,而非風馬牛不相及。轉變後呢?即專攻「說理」──以自己轉變後的情形說明自己在轉變過程中對學習,或對人生的領悟(以呼應題目「面對」二字的意義)。
    二、轉變前後即是反差:我在〈來個反差又何妨──談烘雲托月的寫作技巧〉談過:
    有一種修辭技巧叫「烘托」,也就是國中生學到的「映襯」。烘托   (以下稱為「陪襯」)可以使用正面陪襯或反面陪襯,使主體更鮮明。前者如:「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以蕭蕭的風聲與寒冷的水,襯托英雄荊軻慷慨赴義時的悲壯情景。後者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藉由蟬噪與鳥鳴的聲響凸顯山中的幽寂。
    今以〈面對成長的轉變〉來談:許多學生著墨在成長後,卻只簡單交代成長前的情況,甚至簡單至三、五句而已,這很難使閱卷老師(或一般讀者)感受學生的「成長」建議有「轉變前」與「轉變後」的對比。為什麼《醜女大翻身》這部韓國電影票房橫掃亞洲?我想是觀眾跟著女主角一起期待她從醜女變美女,加上她又從成功遇上打擊,再從打擊中振作而徹底成功──過程充滿變化,牽動人心。如果學生喜歡看這部電影,也請記住可供寫作參考的兩個特點:
一、     劇情有喜有悲:悲喜夾雜、事件過程反差大,因此富節奏變化。
二、     事件明確:主角人生目標明確,且可以使人對自己的夢想也存著希望。
以〈面對成長的轉變〉來談:如果能有成長前的無知或挫敗,又有成長後的理性或圓融,如此文章是不是也算有變化呢?如果能明確表達從成長中培養的好性格或好觀念,是不是也等於清楚地告訴大家自己面對成長的態度是正確且值得參考?
可從以下短片思考:如何敘述事件以及如何安排結構:

金雅中~ 瑪麗亞~醜女大翻身

【星星】 [KTV]-醜女大翻身主題曲之一-女主角(金亞中)-主唱
〈面對成長的轉變〉也可以參考這支短片──先從成長後的狀態寫起,再回溯成長前

2014.05.18紀綠台灣/奪金曲揚眉吐氣 蔡依林躍升天后
●這支訪談短片中,有關蔡依林如何從不會跳舞至成為舞后的轉變過程,對比鮮明,正可提醒學生襯托技巧在寫作中的重要。這支除可配合〈面對成長的轉變〉,也可配合南一國中國文第六冊第一課〈開放的人生選〉之()〈三種成長〉與()
★★★補充〈面對成長的轉變〉其中「說理」這部分,不是要同學大談「成長」的意義。當然為了證明扣題,有必要談「成長」的意義,但是更重要的是說明令你成長的那件事,使你明白什麼道理的重要(可參考南一國中國文第六冊第五課〈人間情分〉在三則小故事後,最後一段的寫法)。「成長的意義」與「事件的啟發(給你的領悟)」,孰輕?孰重?想想:未得到「深刻」的領悟,哪能證明成長
    還記得2014/10/31我於《畢老師寫作裁縫室》分析〈如果能重來〉嗎?我在【省思的是什麼】這段說到:「真的有許多考生盲目下筆,絲毫不管說明中的提示。例如「如果能重來」中的說明,分明強調「事後的省思與改進」,有考生一味在「如果能重來」這短語上抒發感慨,卻不知要從事件中去領悟義理。這就好比「當痛苦來臨時」一文說明中分明強調「這些痛苦有沒有帶給你任何的啟發或是特殊的意義呢」,結果學生一直強調「痛苦」的意義,卻不知要將重點放在事件的意義上。」同理,「從陌生到熟悉」除了分享自己心情的變化,究竟想藉事件談什麼道理?這應該是全篇的精神。( 從105年國中會考寫作試題回顧《畢老師寫作裁縫室》的叮嚀/畢仙蓉
    目前作文考試著重在兼具敘事與說理能力。再兩個月即要上考場的國三生,最近寫作若還是遇到不知如何架構一篇文章,何妨套用「論點、論據與論證」的公式。看清楚題目後的「說明」,即問自己:我想藉這個題目說出一個什麼道理(文章中心思想)?藉什麼事例來說明(說服閱卷老師或一般讀者接受我的觀念)
另外請參考


〈面對成長的轉變〉佳作欣賞】






尊重原著版權,未經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2018年2月24日 星期六

寫作需要企圖心/畢仙蓉老師


106學年度國三模擬教育會考寫作測驗
題目:我如何向外國朋友介紹臺灣(出題者不詳)
說明:臺灣舉辦世界大學運動會期間,許多新聞記者訪問外國選手對於臺灣的印象,有人喜歡臺灣多元的美食,有人喜歡臺灣傳統的民俗文化,也有人喜歡臺灣的熱情與待客之道……。當你有機會接待外國朋友時,你會如何介紹臺灣?你希望外國朋友看見或體驗到什麼?請以「我如何向外國朋友介紹臺灣」為題,寫下你最想向外國朋友介紹的臺灣人事物,並說明你的理由與想法。

    想做好一件事,是不是需要企圖心?寫作成績想拿高分,是不是也需要企圖心?如果下筆之前沒有企圖心,遇上「我如何向外國朋友介紹臺灣」這樣很容易從生活中找到題材的作文題,很難被閱卷者認為至少有「尚能闡述說明主旨」——四級分的水準。
    什麼是「主旨」?簡單說就是寫作一篇文章的目的。而這目的,應該由淺至深表現出來。以「我如何向外國朋友介紹臺灣」這個題目來說,即是介紹臺灣的目的。說到這裡會有人疑惑:「『介紹臺灣』不就是這篇寫作的目的嗎?」如果老師問:「為什麼要介紹臺灣?」學生能不能想到是因為一顆愛臺灣的心呢?自己愛臺灣怎麼夠?就是要讓外國人跟著一起愛臺灣嘛!文章是否如行雲流水(揮灑自如)很重要,而立意深遠又更重要,否則自認為是行雲流水的作品,無文采,又無意義,實在沒有回味的價值;雖有文采,意義不夠深遠,也是可惜。如果讓人有一種「浪費時間讀此文」的感覺,那更不妙了。意義,如何呈現?以「我如何向外國朋友介紹臺灣」來說,行文中就該流露「愛意」。由淺至深表現自己愛臺灣的心意,介紹事物的文句裡,必須夾雜情感——這是「淺意」;文章結尾說明臺灣這塊土地確實值得被看見、被重視、被愛——這些都是「深意」
    為什麼極力推薦臺灣的「珍珠奶茶」?為什麼一再強調臺灣的小吃?目的是什麼?如果這個「目的」不能明白呈現,又或者即使呈現卻不能觸動人心,是不是符合寫作測驗評分規準中的二級分與三級分(取材尚未發展主旨、取材不夠充分發展主旨)

    寫作一篇文章要有企圖心,這企圖心,一是如何讓讀者感動,甚至想立刻採取行動。一是如何讓讀者看見我(寫作者)的深度內涵。「我如何向外國朋友介紹臺灣」下筆前,即應先想想文章想表達的深意是什麼,再由淺意開始寫起。淺意在淺易的生活經驗裡,在對事物的情感中

【佳作欣賞】
















尊重原著版權,未經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