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8日 星期六

108年國中教育會考作文可以怎麼寫/畢仙蓉


圖片來源:聯合新聞網

    「青銀共居,好家哉?」、「你對年輕人與銀髮族的互動或相處模式,有什麼期待?」108年國中教育會考作文在「題目說明」中,出現這兩句。原本只看第一句,以為可以選擇「站在反對青銀共居」的立場表述,然再看第二句,顯然提示僅能選擇「贊同青銀共居」的立場,不是嗎?(請恕我如此疑惑)  閱讀下文前,不妨先讀2019513日 星期一(會考前)發表的〈2019 臨陣磨槍之作文講義
    今年作文題,再次以圖表呈現說明。是否為圖表方式,並不重要,因為換湯不換藥(此處非貶義),考生不必慌張,因為判讀訊息的方式並無改變——依然要從引導說明(含圖表)中搜尋。
    提供訊息的地方有表格內的文字,以及表格外的敘述。先說表格外的線索:
   「青年與銀髮族共居」、「沒有血緣關係」、「不同年齡層、不同世代的人」、「共享居住空間」、「對年輕人與銀髮族的互動或相處模式,有什麼期待(依照題本——特將此句標示粗體字)「與年長者相處的經驗」、「或對生活周遭的觀察」、「感受」、「看法」。
    再看表格中的線索,不難發現有正反兩方的意見。
    反方
    陳同學(「青」):「年長者需要照顧」、「跟陌生老人住不習慣」
    周爺爺(「銀」):「和同年齡的朋友住,比較自在」
    正方
    李小姐(「青」):「有人一起聊天、看電視」
    郭媽媽(年長者、「銀」):「幫年輕人打掃房子、收包裹」、「年輕人教我新東西」
    按理,既然表格提出正反兩方的看法,考生可以選擇自己是站在哪一方來表述,也可以是客觀立場——提出青銀共居的優缺點,但後者這個立場較不易呈現清楚的論點,除非先選擇一個立場(正方或反方),清楚表明論點。如果原先持贊同「青銀共居」者,最後在提出作法(「三W」寫作法則「如何做」)時,特別強調「青銀共居」可能遇到的問題(即反方不贊同的理由)可以如何解決(老實說,這問題的辦法,連大人都很難想出,何況是國中生?不過,閱卷老師應該不會刁難這點,實在提不出解決辦法也無妨)
    若持正方立場,即不需顧及反方提出的理由嗎?我想這沒有標準答案,只要支持的論點充分即可,事難兩全,且艱深的問題連大人都無法解決,如何刁難國中生?若要顧及反方提出的理由,點出那些理由即可,把問題留給專家去處理,而小小國中生就盡情發揮你對年長者的愛與尊敬
    說到對年長者的愛與尊敬,請回顧成長過程中,與長輩相處的愉快經驗,即會占去版面一部分,何苦擔心寫太少甚至寫不出呢?在說故事之前,心中應該先有一個譜,就是先想好:要藉故事告訴人們什麼道理?有了這個道理作底,再去思考哪一段學習經驗正好印證了它。(節錄自拙作淺題深作- -如何提高故事的價值)切記:別盡說故事,因為故事僅是幫助發揮論點的依據(論據),依據故事來說理(論點),是本題重心,不然出題者何須設計正反方的看法?需辨識題目味道呀!

尊重原著版權,未經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2019年5月13日 星期一

2019年 臨陣磨槍之作文講義/畢仙蓉老師




【引導】的重要/畢仙蓉老師
     國中教育會考寫作測驗提供【引導】,即是希望考生「從【引導】思考下筆方向」。如果僅是看了題目,便隨心所欲抒發,很容易「不符合引導方向」。附上【引導】,是提供考生發揮的方向。倘若未依其方向,一味沉醉在自己「想寫什麼就寫什麼」的思維裡,完全不理會【引導】,結果很可能造成遺憾。
    想學好作文,就得先學會說故事,但故事裡沒有重點,沒有精彩處,聽故事的人,很可能未聽完就睡著了,又或者心裡想著:「這故事什麼時候才結束?」、「這故事到底要說什麼?」、「能不能別再說了?」
      
何謂「重點」?何謂「精彩處」?二者有何差別?所謂「重點」指的就是最能呼應題旨的地方,也就是從它便可聯想文章題目想要傳達的道理。至於「精彩處」,是指全文最能抓住讀者注意力,最會牽動讀者閱讀情緒的地方。說到「精彩處」,也千萬記得兩個寫作原則:
一、「精彩處」的故事情節必須配合文章主旨來發展,而不是瑣碎的記事。二、為使情節精彩生動,情節宜避免落於俗套(這與宋代流行的「說書」是一樣的原則)。範文請聯結〈誰是說故事高手 / 畢仙蓉老師

    前幾堂課一直訓練學生說故事的能力,今天這堂課要敎的是如何賦予故事的價值。一般作文考試不是希望考生說完故事就好,畢竟大部分學生的功力,與那些能寫出經典故事的文人相較,差距甚遠;若不在故事之後說明意義,老師怎知學生的思想深度?看不到深度思想的作品,很難被肯定是佳作。
    所以在說故事之前,心中應該先有一個譜,就是先想好:要藉故事告訴人們什麼道理?有了這個道理作底,再去思考哪一段學習經驗正好印證了它。當然「文無定法」,也可以直接想一段自己覺得頗精采的學習經驗,然後下筆前思考一下:它可以寫出什麼發人深省的意涵?心裡有個譜以後,就可以開始敘述故事。切記:故事中一定要有精采處,這精彩處正是要一步一步慢慢引人走入文章的道理中。
   「就是要你記得我」發出這個聲音的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每一次的「作文題目」。如果作文題目也會說話,他可能會常常生氣學生怎麼寫著寫著就把他遺忘了,他一定希望學生把他的存在告訴讀者。
       文章結尾如果不能巧妙的放入題目,以再次提醒讀者關於它的重要性,那麼又何必要以它為題呢?可惜很多學生就是喜歡擅自更改題目──我不是指直接將題目畫去,而是全文從頭至尾不讓讀者看出他寫的是哪一道題目,又或者讓讀者誤以為他寫的是某一道題目──但偏偏這些都不是規定的題目!
       讀者即聽眾,他們是用眼睛聽作者內心的聲音。其實作文和演說有許多相似處,最大的相似處是:要讓讀者(或說「聽眾」)從頭至尾清楚地知道說話者(作者或演說者)今天跟大家談的主題是什麼。當然我不是說文章從頭至尾的每一段都要出現題目以提醒讀者(因為過猶不及,頻繁地強調題目,會使文章顯得呆板),但是每一段的材料都要與題意密切相關,特別是結論更應該讓文章有完整結束的感覺。所謂「完整的結束」,就是強調主題,讓讀者清楚地知道你今天談的重點,也明白為什麼要舉那些例子的原因了。範文請聯結〈就是要你記得我──談文章收尾/畢仙蓉老師
                                                  
以下節錄自
「論據」在論說文中的分量
 既然強調論說文,即是以「說理」為主。這「理」要使人信服,才需要有憑有據(論據)。因此下筆前,應該先思考的是「我想跟讀者說什麼道理」,這道理又跟自己打算舉的例子,其中的哪些部分相關。因此不能毫無節制地盡情說那例子,否則故事說來雖然流暢,卻難使人看出跟道理有多少關係。此外,更易因為時間多花在說故事,而來不及表達最應該表達的「看法」。當然會有很多人是因為想到故事內容,才從中想出道理。那也無妨,只要不是一味想故事,而是能每想到故事的一個段落,即提醒自己「這裡可以談什麼道理」。還是提醒:這樣「先想故事內容,再決定寫什麼道理」的寫法,有一種危險,即是:全文論點不明確。「難以辨識主題」的結果,即是零級分。也不是沒有補救辦法,那即是在結論務必總括強調全文論點——這其實也是任何一篇都該有的條件。若問:「論據」在論說文中所占分量究竟多少?我以結構來說:
    倘若文章分成四段,第一段先說理:讓讀者看出此篇想表達的觀念即是什麼,或很可能是什麼。第二段談例子(即「人物事件」),第三段進行評論,第四段總結,清楚強調文章想告訴讀者的道理,而這道理絕對要與前述的例子(內容)相關,否則就不該談那些內容這道理也是呼應,甚至加深第一段說的道理。說到這裡,我必須強調:雖然說:「文無定法」,文章沒有規定非得什麼樣的結構與寫法,但就考試而言,使閱卷老師在忙碌中,能清楚看出作品結構是否整齊、主旨是否清晰,而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句子是否流暢——這樣的作品,才可能拿到像樣的分數呀!
    剛說四段的分法與「論據」所占的位置,還必須強調一點:論說文千萬別讓「論據」分量多過「論點」(想藉題目說的道理)
    倘若文章分成五段,可以怎麼寫呢?此處順便談如何表達看法
    首論與結論同文章分成四段的說法,唯二、三、四段的安排,可以採「三W」法(請以上述兩個題目試著練習思考)
    What:什麼人、什麼事、什麼物、什麼道理、什麼原因、什麼結果……許多的「什麼」都可供作題材,但必須先思考哪些「什麼」才是這篇需要寫的
    Why:為什麼那樣好?為什麼那樣不好?為什麼有剛才的論點……。許多的「為什麼」都可以談,但必須先思考哪些「為什麼」才是繼續前文的發揮
    How:他(該如何做才是?我可以如何做? 我們應該如何做……。這「How」特別需要用在談自己肯定或否定一事物時;如果能進一步提出作法,論點才不致淪為空談
    方才說寫作最基本卻也是最重要的:句子流暢。倘若句子不流暢,再多思想內涵都使人無法明白,或者說根本不想耗費時間去明白。因此附帶提供:
     不少學生的文章沒有結論,而他們卻不自知。因此提供:
★文章結論寫作參考
請見上文
尊重原著版權,未經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