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6日 星期六

第一次定期評量寫作測驗講評與一般寫作指導/畢仙蓉老師

題目一件令我頗有收穫的事  出題者:聯合命題

說明:「生活是一方沃土,你播下什麼,就收穫什麼。」無論是閱讀一本好書,觀賞一部影片,一次旅行中的見聞,一場競賽,一次上臺報告,幫忙做家事,擔任老師的助手……,都可能令你有豐富的收穫。收穫,可能是知識、能力的增加,更可能是心靈的成長,無論哪方面的收穫,都應該使你的生活像豐收的地。請以「一件令我頗有收穫的事」為題,請寫出你的經驗、感受或想法。

       畢老師在此先強調「事件要有精彩處」。雖然大部分學生的敘事能力沒有問題,但為了更上層樓,事件宜強化「牽動讀者情緒」的精彩處(製造故事高潮)。少部分缺乏敘事能力的學生,畢老師再次提醒:務必記得我在〈從他身上,我看到……〉總評與指導談過的「記事文的工具」──人、事、時、地、物。一定要有事件為證。既然是寫事情,一定有人物在其中,發生了何種事件?在哪裡發生?何時發生?當時景物是不是對心情起了作用?

    參加寫作測驗,不能只有敘事力,還必須養成說理的能力,方能順利迎戰需要包含「說理」的考題。在〈從他身上,我看到……〉總評與指導,我請你們的學長思考:自己欠缺的是不是說理能力?今日讓我對你們說同樣的話:

       一般作文考試不是希望考生說完故事就好,畢竟大部分學生的功力,與那些能寫出經典故事的文人相較,差距甚遠;若不在故事之後說明意義,老師怎知學生的思想深度?看不到深度思想的作品,很難被肯定是佳作。在說故事之前,心中應該先有一個譜,就是先想好:要藉故事告訴人們什麼道理?有了這個道理作底,再去思考哪一段學習經驗正好印證了它。以<從他身上,我看到……>來說,下筆前,先想想要寫的那個人物,他有哪些(或哪樣)值得自己仿效的地方,再就那些地方去思考事件來印證。當然「文無定法」,也可以直接想一段自己覺得頗精采的地方,然後下筆前思考一下:它可以寫出什麼發人深省的意涵?心裡有個譜以後,就可以開始敘述故事。切記:故事中一定要有精采處,這精彩處正是要一步一步慢慢引人走入文章的道理中。(改寫自<淺題深作- -如何提高故事的價值畢仙蓉老師>)

       今日你們的題目雖然是「一件令我頗有收穫的事」,但與「從他身上,我看到……」這題的寫作方式大同小異,只需將「下筆前,先想想要寫的那個人物,他有哪些(或哪樣)值得自己仿效的地方,再就那些地方去思考事件來印證」,改成「下筆前,先想想寫作說明中強調的『收穫,可能是知識、能力的增加,更可能是心靈的成長』,而現在的我,比事件發生前的我,多了哪些知識、能力?心靈又成長多少?」說到此處,可能有人認會問:「寫作說明的『可能是知識、能力的增加,更可能是心靈的成長』,『知識』、『能力』與『心靈成長』三者都要寫嗎?可不可以只寫其中一項呢?」畢老師認為無論是強調其中哪一項收穫,總是要「說理」,不能只有交代事件。「說理」說得透徹,更能使讀者(特別指決定給你多少級分的閱卷老師)清楚感受你「收穫頗多」(呼應題目)。當你在說理時,也正是表達你心靈成長與否的時刻。

       最後提醒同學下筆前,先辨識題目的味道,或見〈藉「一條令我嚮往的街道」談「從審題至辨識題目的味道」〉:

    審題」是下筆前必須做的事,此外還需「辨識題目的味道」,才不會將一篇以抒情、記敘為主的文章,寫成以論說為主,而使情味淡薄;也不會將一篇需要有「說理」成分,來強調事件意義的文章(如「一件令我頗有收穫的事」)寫得「差了一味」。以下舉四類題目的味道作簡單說明:

一、「奮發興起」味,如「我對地球的責任」、「從挫折中站起 來的滋味」、「最苦的一件事」——筆觸不能太溫柔,反而要振振有詞、鏗鏘有力。

二、「感動」味,如:「一段難忘的師生情」、「五月裡最美的花」、「有你,真好!」——筆觸不能剛強,只能柔軟,寫來才教人感動。

三、「神清氣爽」味,如「我的快樂泉源」、「最美的地方」、「最享受的時刻」——筆觸宜輕鬆愉快。

四、「警示」味,如「萬惡,懶為首」、「業精於勤,荒於嬉」、「當一顆心迷失的時候」——可加重負面例子與說理,以警惕世人。

 尊重原著版權,未經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2022年3月6日 星期日

相同題目卻是不同說明,下筆方向對了嗎?/畢仙蓉老師

 

請先回顧2021 國中生寫作練習前後指導/畢仙蓉老師

 

比較2022年練習題目:我從他(她)身上學到的事    出題者:畢仙蓉老師

說明:從別人身上,往往可以看到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表現,也許是從父母、老師身上,看到任勞任怨的長者形象;或者從同學身上,看到純樸善良的個性(註)。你曾從他人身上看到些什麼?透過對他人的觀察,你有什麼省思、啟發或感受?寫作方式,請參考範文——褚士瑩〈另一個春天〉,藉由自己與對方的互動,傳達對方的情感與精神,並詳述他(她)的舉止及言語

    下筆方向與2021年題目最大不同是:所選擇的人物,必須是與自己有互動的對象。因為【說明】強調「互動」,且強調「請參考範文——褚士瑩〈另一個春天〉」。〈另一個春天〉文中有多處是作者與老太太的互動,作者寫那些即彰顯主角人物老太太的情感與精神,而那些互動之中或之外,還有老太太的舉止及言語——這點與2021年那道題目的說明不同,而不少同學正好忽略這要點。

「也許是從父母、老師身上……看到純樸善良的個性」改寫自某次模擬考的題目說明,出題者不詳。請見201799 <從他身上,我看到……>總評與指導/畢仙蓉老師


尊重原著版權,未經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