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2日 星期四

從〈面對成長的轉變〉談選材與襯托技巧/畢仙蓉老師



    107年國三複習考寫作測驗題〈面對成長的轉變〉,需有什麼樣的選材與技巧才可稱為佳作?我想應該是:
    一、敘述單一事件以單一事件說明自己轉變前後,會比籠統概說學習階段遭遇的種種改變,更明確也更易給閱卷老師深刻印象。雖然是單一事件,但「轉變」二字的意義正提醒考生還必須交代那影響自己改變的事件。這事件要清楚,才可能使人覺得「成長」。所以是「轉變前」談一事件,促使轉變的因素,又一事件,但與前一事件有連帶關係,而非風馬牛不相及。轉變後呢?即專攻「說理」──以自己轉變後的情形說明自己在轉變過程中對學習,或對人生的領悟(以呼應題目「面對」二字的意義)。
    二、轉變前後即是反差:我在〈來個反差又何妨──談烘雲托月的寫作技巧〉談過:
    有一種修辭技巧叫「烘托」,也就是國中生學到的「映襯」。烘托   (以下稱為「陪襯」)可以使用正面陪襯或反面陪襯,使主體更鮮明。前者如:「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以蕭蕭的風聲與寒冷的水,襯托英雄荊軻慷慨赴義時的悲壯情景。後者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藉由蟬噪與鳥鳴的聲響凸顯山中的幽寂。
    今以〈面對成長的轉變〉來談:許多學生著墨在成長後,卻只簡單交代成長前的情況,甚至簡單至三、五句而已,這很難使閱卷老師(或一般讀者)感受學生的「成長」建議有「轉變前」與「轉變後」的對比。為什麼《醜女大翻身》這部韓國電影票房橫掃亞洲?我想是觀眾跟著女主角一起期待她從醜女變美女,加上她又從成功遇上打擊,再從打擊中振作而徹底成功──過程充滿變化,牽動人心。如果學生喜歡看這部電影,也請記住可供寫作參考的兩個特點:
一、     劇情有喜有悲:悲喜夾雜、事件過程反差大,因此富節奏變化。
二、     事件明確:主角人生目標明確,且可以使人對自己的夢想也存著希望。
以〈面對成長的轉變〉來談:如果能有成長前的無知或挫敗,又有成長後的理性或圓融,如此文章是不是也算有變化呢?如果能明確表達從成長中培養的好性格或好觀念,是不是也等於清楚地告訴大家自己面對成長的態度是正確且值得參考?
可從以下短片思考:如何敘述事件以及如何安排結構:

金雅中~ 瑪麗亞~醜女大翻身

【星星】 [KTV]-醜女大翻身主題曲之一-女主角(金亞中)-主唱
〈面對成長的轉變〉也可以參考這支短片──先從成長後的狀態寫起,再回溯成長前

2014.05.18紀綠台灣/奪金曲揚眉吐氣 蔡依林躍升天后
●這支訪談短片中,有關蔡依林如何從不會跳舞至成為舞后的轉變過程,對比鮮明,正可提醒學生襯托技巧在寫作中的重要。這支除可配合〈面對成長的轉變〉,也可配合南一國中國文第六冊第一課〈開放的人生選〉之()〈三種成長〉與()
★★★補充〈面對成長的轉變〉其中「說理」這部分,不是要同學大談「成長」的意義。當然為了證明扣題,有必要談「成長」的意義,但是更重要的是說明令你成長的那件事,使你明白什麼道理的重要(可參考南一國中國文第六冊第五課〈人間情分〉在三則小故事後,最後一段的寫法)。「成長的意義」與「事件的啟發(給你的領悟)」,孰輕?孰重?想想:未得到「深刻」的領悟,哪能證明成長
    還記得2014/10/31我於《畢老師寫作裁縫室》分析〈如果能重來〉嗎?我在【省思的是什麼】這段說到:「真的有許多考生盲目下筆,絲毫不管說明中的提示。例如「如果能重來」中的說明,分明強調「事後的省思與改進」,有考生一味在「如果能重來」這短語上抒發感慨,卻不知要從事件中去領悟義理。這就好比「當痛苦來臨時」一文說明中分明強調「這些痛苦有沒有帶給你任何的啟發或是特殊的意義呢」,結果學生一直強調「痛苦」的意義,卻不知要將重點放在事件的意義上。」同理,「從陌生到熟悉」除了分享自己心情的變化,究竟想藉事件談什麼道理?這應該是全篇的精神。( 從105年國中會考寫作試題回顧《畢老師寫作裁縫室》的叮嚀/畢仙蓉
    目前作文考試著重在兼具敘事與說理能力。再兩個月即要上考場的國三生,最近寫作若還是遇到不知如何架構一篇文章,何妨套用「論點、論據與論證」的公式。看清楚題目後的「說明」,即問自己:我想藉這個題目說出一個什麼道理(文章中心思想)?藉什麼事例來說明(說服閱卷老師或一般讀者接受我的觀念)
另外請參考


〈面對成長的轉變〉佳作欣賞】






尊重原著版權,未經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