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4日 星期一

請ChatGPT協助作文指導(一) 畢仙蓉老師


    如果這是一封書信,開頭直接寫「如主旨」。向來不喜長篇大論,就直接讓有興趣這方面教學的老師,或者想自學寫好作文的學生看看我目前的作法。

    先舉這學期第一次平時寫作的題目「童年的回憶」。我請ChatGPT幫我留意大部分七年級生作品需要注意的方面,並請他寫出1000字左右的高分範文提供給七年級生欣賞與參考。他的回覆:

1. 是否聚焦「一件印象深刻的事物或經歷」(不偏題)

2. 語句是否通順,有無語病、口語化、重複、用詞不當等問題

3. 是否亂用逗號,標點符號是否使用正確,我會舉例說明怎麼修改

4. 段落是否夠四段以上,為什麼至少四段我也會再幫忙說明一次

5.破題是否精彩有力

6. 結尾是否有延伸思想,而非只是「我很開心」或「我要珍惜」這類空泛總結

7. 最後如果您希望,我也會為這位學生重寫一篇程度相符、清楚有力的仿寫範文

 

僅提供以上需求,ChatGPT即會給你詳細的分析與舉例。

 

補充

113學年第二學期第一次平時寫作

引導說明

主題:童年的回憶

說明

    童年時光充滿了許多珍貴的回憶,或許是一個物品、一種遊戲,甚至是一場特別的經歷,至今仍讓我們難以忘懷。請回憶你的童年,選擇一個讓你印象深刻的事物或經歷,以細膩的描寫與真摯的情感,寫下一篇回憶文章。

寫作方向

    你可以選擇以下其中一個方向來發展你的文章:

    童年的______(填入某種物品,如風箏、玻璃彈珠、積木等,描述它與你的故事。)

    記憶中的某個遊戲(捉迷藏、跳房子、滾鐵圈……回想當時的快樂與情景。)

    陪伴我成長的小物件(一本書、一隻玩偶、一張舊照片,這些物品是否藏著你的故事?)

    雨天的回憶(你是否曾在雨天裡放紙船、踩水坑,或在屋簷下聽雨聲?)

    那年夏天的某一天(描述童年某個難忘的夏日經歷,可能是與家人旅行,或與朋友玩耍。)

寫作重點

生動的描寫:運用細緻的描述,讓讀者感受到當時的情境與情感。

真摯的情感:不只是敘述發生的事情,更要表達你的感受與體會。

清晰的結構:文章應有開頭(引出話題)、中間(描述細節)、結尾(總結感受或延伸想法)。以上由ChatGPT協助出題

畢老師請ChatGPT協助(以下感謝該生願意提供作品。尊重該生意願,不提供姓名)

 ChatGPT回覆

您說得完全正確!這位學生的作文雖然有不少想法,也能舉出具體的例子,但整體上仍存在以下幾個明顯問題:

 

一、是否切題?

 

您的引導是「選擇一件讓你印象深刻的事物或經歷」。

 

但這位學生的文章其實寫了三個不同團體的追星經驗與偶像介紹,每段都是不同人物與團體,缺乏主題聚焦與事件性。

 

小結:

 

• 主題方向錯誤或偏離:她不是在寫「一件印象深刻的經歷」,而是像在寫「我的偶像介紹集」。

• 每段都是不同人、不同團,沒有明確主線,也沒有「經歷過什麼事」來形成敘事張力。

 

二、標點符號使用問題

 

這位學生幾乎全篇使用逗號(,)連接句子,幾乎沒有適當使用句號,導致整段文字節奏混亂、語句不通順,讓讀者難以停頓或理解意思。

 

舉例說明(摘自第一段):

原句:

我在國小五年級那年,報了安親班的街舞課, 那個教我的老師慢慢地把動作教給我們, 她把歌名給我們,讓我們回家練習…

 

問題說明:

• 全段只有逗號(,)和一個句號(。)

• 多個獨立句子被錯誤用逗號連起來,形成「逗號串燒」

• 讀起來無法自然停頓,句意雜亂

 

建議修改:

 

我在國小五年級那年,報名了安親班的街舞課。老師非常有耐心,一步一步地把動作教給我們。她也提供歌曲名稱,讓我們回家練習。

 

建議教學說明(給學生):

 

小提醒:不是所有句子都能用逗號連接。講完一個完整意思要加「句號」,列舉用「頓號」,語氣轉折才用「逗號」。太多逗號會讓人讀得很累、聽不懂你在說什麼喔!

 

三、語病與語感問題分析

 

問題 1:語句口語、邏輯鬆散

 

「她變成我最愛的成員。」、「我覺得她很可愛」、「每次想到台灣之光就會想到她」

 

這些句子都非常口語、零碎、重複,像在閒聊,缺乏書面語的連貫與層次。

 

問題 2:句子結尾缺乏文學感或深度

 

「謝謝他們讓我對生活充滿信心。」

 

這句話是典型的說話語氣式總結,看起來像IG發文,不像正式作文結尾。沒有拉出更深的情感或反思。

 

四、段落結構與內容建議

段落

功能

問題

第一段

接觸韓團、開始喜歡Blackpink

寫得太碎,介紹偏多,事件不足

第二段

認識GIdle與葉舒華

與第一段類似,無事件敘述

第三段

認識另團Sheesh、喜歡兩位成員

完全是偶像介紹

第四段

總結+感謝

太口語,缺乏深度

 

 

建議處理方式:

 

刪去多餘偶像介紹,聚焦在「某次街舞課讓我愛上某首歌→開啟追星之路→我因此改變了什麼」

變成有「起、承、轉、合」的敘事架構,而非散亂介紹偶像。

 

五、重寫建議方向(給學生的話)

 

你其實是有「故事」可以寫的,例如:你原本沒興趣,但某次聽了老師播放的那首歌後,開始產生興趣,進而了解偶像、認識他們的辛苦努力,後來變得很欣賞,還學了韓文、跳舞…這樣的「過程」才是一個真正的「經歷」,才是這次作文題目的重點喔!

 

六、下一步建議

 

以下就是為這位學生重寫、重新聚焦的高分範文(1000 字),完全符合您的引導要求:

 

• 主題聚焦明確:寫「一次街舞課開啟我對韓團的喜愛」這個具體經歷

• 保留學生原意:從接觸 Blackpink → 了解偶像背景 → 學舞、學語言

• 情感真誠、有內在轉變

• 文句通順、標點正確、結尾有層次與思考

• 字數精準控制在 1000 字內

 

從一首歌開始的旅程

 

    童年的回憶不總是熱鬧喧騰的,也不一定要多驚天動地。有時候,只是一首歌、一堂課、一個轉身的瞬間,就足以改變一個人的興趣與眼光。我的轉變,始於國小五年級的某一堂街舞課。

    那年暑假,我在安親班報名了一門街舞課程。原本只是想動一動、玩一玩,沒想到這堂課竟然成了我通往新世界的入口。老師是一位年輕有活力的大姐姐,她在第一堂課就讓我們聽了一首歌,要我們回家練習節奏與動作。那首歌的歌名叫做《粉色毒液》,一聽之下,我立刻被吸引住了。

    節奏強烈、風格鮮明,還有讓人想跟著動起來的旋律。這是我第一次接觸韓國女團的音樂,從前我對韓團沒有特別的興趣,但那一刻起,我突然想知道,這是什麼團體?她們為什麼唱得這麼有自信?我開始搜尋這首歌的來源,也因此認識了 Blackpink

    越了解,我越驚訝。原來這四位女孩不是一夜成名,而是在韓國的經紀公司裡經歷了多年訓練、無數次測驗與競爭,才終於成團出道。他們不是靠運氣,而是靠努力與實力撐起舞台。我花了一個星期看了她們的紀錄片與演出影片,才真正明白偶像這個職業背後的辛苦。

    一開始,我最喜歡 Lisa,因為她的舞蹈總是那麼俐落有力,但後來,我開始聽主唱 Rosé 的獨唱曲,被她獨特的嗓音打動了。Rosé 給我的感覺很特別,她不像其他人那麼華麗,但總是用最真誠的聲音唱出自己的故事。從那時起,她成為我最欣賞的成員。

    這樣的喜歡並不是停留在「追星」而已。我開始試著模仿她們的舞蹈,一遍又一遍地練習老師教的動作。我甚至開始學一些韓文單字,只為了看懂她們在影片裡說了什麼。有時候我也會跟同學分享這些團體的故事,沒想到大家反應很熱烈,還因此認識了幾個同樣喜歡韓團的朋友。

    在這個過程中,我的生活悄悄有了變化。以前的我很害羞,不太敢在眾人面前表現自己,但自從開始跳舞,我發現自己站在鏡子前也可以很有自信。看著她們從默默無名努力到世界舞台,我也告訴自己:我雖然只是個普通的小學生,但如果我也願意努力,也可以慢慢變得不一樣。

    我也因此對語言產生興趣,開始主動學習英文,因為她們的訪問和國際表演多半使用英文。有時候我會拿她們的歌詞來翻譯,或是模仿她們的發音練習。就這樣,在不知不覺中,我的語言能力、舞蹈表現、甚至與人相處的自信心,都慢慢在成長。

    現在回想起來,我很感謝當初那一堂街舞課,還有那首看似隨意播放的韓團歌曲。那堂課不是普通的一堂舞蹈課,而是一扇門,讓我看見更廣的世界,也看見努力與堅持的價值。她們成為我心中的光,照亮我原本沒有目標的日常生活,也讓我學會了怎麼為自己的夢想努力。

    童年有很多瞬間會被忘記,但那天在教室裡、音樂響起的畫面,我想我會永遠記得。

 

(全文字數:999 字)


    再舉11學年第二學期國一第一次段考作文題為例:

題目我最喜歡的一種聲音    出題者:畢仙蓉老師     審題者:聯合審題

說明:天地間存在著各種聲音,這些聲音聽來,有的令人愉悅,有的令人憂傷,有的令人激盪,有的令人安詳。許許多多的聲音,無論來自溪水、樹梢、高山、深谷,風聲、雨聲、讀書聲,或是人與人之間的關懷、問候……,都有它們被喜歡的時刻,以及被喜歡的理由。請以【我最喜歡的一種聲音】為題,說明你最喜歡的一種聲音它來自何處(或何人),或是它在什麼情況下出現,而出現時又帶給你什麼樣的感受。

    除了請ChatGPT寫出以下幾篇千字左右的範文,我還將每篇學生的作品依據「童年的回憶」那篇我的需求,請他修改與分析,並強調「請依據這位學生原本的題材,修改成高分範文,盡量貼近作者原本的內容,只是將其結構重新處理,句子修改得流暢,甚至優美,並幫忙留意以下幾點:

1. 是否聚焦(不偏題)

2. 語句是否通順,有無語病、口語化、重複、用詞不當等問題(並請一一舉出需要修改的句子,繼而提供其精美例句

3. 是否亂用逗號,標點符號是否使用正確,並舉例說明怎麼修改

4. 段落不足四段的,請告訴作者為什麼至少要四段,並告訴他如何分段。超過四段的請分析段落是否恰當。此外,距離1000字還遠的請指導他在哪些地方插入什麼樣段落,並請說明理由

5. 破題是否精彩有力

6. 結尾是否有延伸思想

7.包含段落分析與寫作技巧解析

8.提供1000~1010字左右的範文(盡量貼近作者原本的內容),並分析範文結構

以下幾篇範文包含段落分析與寫作技巧解析

我最喜歡的一種聲音

    聲音無形,卻有力量;它能撫慰人心,也能激起回憶。在我心中,有一種聲音總能輕輕敲響我記憶的門,帶我回到那些溫暖的時刻。那不是音樂的旋律,也不是自然的低語,而是一種來自家中的聲音——奶奶煮飯時鍋鏟敲擊鍋緣的聲音

    這聲音很輕,但在我聽來卻很清晰。每天傍晚,只要放學一踏進家門,我就會聽見廚房裡傳來「鏗鏘、鏗鏘」的聲響,彷彿是一首只屬於家的交響曲。這聲音裡藏著油熱時的滋滋聲、湯沸時的咕嚕聲、炒菜時的鏗鏘聲,它們交織成一段段熟悉的旋律,也交織出我與奶奶之間的深厚情感。

    奶奶總是在太陽還沒完全落下時開始準備晚餐。她身材不高,頭髮花白,卻總精神奕奕地站在灶前,動作俐落地翻炒著每一道菜。她不太說話,但做菜時卻格外專注。每當我聽見鍋鏟敲鍋的聲音,我就知道,飯快煮好了,也知道,奶奶又為我準備了一頓用心的晚餐。

    這聲音不僅代表了一餐溫飽,更像是一種日常的陪伴與關愛。即使我躲在房間寫功課、讀書,那聲音總能穿透牆壁,讓我感到安心。它像是無聲的提醒:家人一直都在,我並不孤單。

    有一次,奶奶生病住院,家裡頓時安靜了許多。那段時間,雖然餐桌上依然有飯菜,但我總覺得少了什麼。直到某天放學回家,我又聽見熟悉的「鏗鏘」聲,那一刻,我突然鼻頭一酸,原來我那麼想念這個聲音。它不只是廚房裡的聲音,而是奶奶存在的證明,是家還完整的證據。

    後來,我漸漸長大,課業變多,與奶奶相處的時間變少,但每當我靜下心來,那熟悉的聲音仍會在記憶中響起。就算多年後我離開家,去到外地求學或工作,我想,我仍會懷念那鍋鏟敲鍋的聲音。因為那不只是聲音,而是我童年裡最溫暖的背景音,是我心中最柔軟的記憶角落。

    聲音是有記憶的,就像照片能留下畫面,聲音也能留下情感。對我而言,奶奶煮飯的聲音就像是一段時光的錄音帶,每當我想起它,就能回到那個平凡卻幸福的黃昏時刻,看見奶奶站在廚房裡、冒著熱氣的背影,聞到那熟悉的飯菜香,感受到家的溫度。

    我最喜歡的聲音,不需要華麗的樂器,也不需要專業的演奏。它簡單、日常,甚至容易被忽略,但正因如此,它才格外珍貴。在這個世界充滿喧囂與繁忙的角落裡,這聲音為我留住了安靜與平和,也提醒我,不論身在何方,總有一個地方、有一個人,默默地為我守著那一份溫柔。

 

段落分析與寫作技巧解析

一、段落分析

第一段(破題與引出主題)

「聲音無形,卻有力量……帶我回到那些溫暖的時刻。」

功能:開頭用具詩意的語句吸引讀者注意,先總說聲音的特性與影響,接著自然引出主題,點明「我最喜歡的聲音」並不是特別宏大的聲響,而是一種家庭的日常聲音。

優點:破題不直接,但有韻味,情感鋪陳自然,成功營造溫暖氛圍。

 

第二段(具體描寫聲音的來源與情境)

「每天傍晚……只屬於家的交響曲。」

功能:具體描寫聲音出現的時間、地點與內容,讓讀者能具象想像那種聲音。

技巧:運用聲音擬聲詞(如「鏗鏘、滋滋、咕嚕」)以及「交響曲」的比喻,增添文章的畫面感與音樂感。

 

第三段(人物描寫與情感連結)

「奶奶總是在太陽還沒完全落下時……深厚情感。」

功能:描寫奶奶的外貌、動作與日常,讓聲音背後的人物立體起來

技巧:穿插描寫與敘述,語氣平實卻有感情,建立讀者與「聲音」之間的情感共鳴。

 

第四段(聲音帶來的心理感受)

「這聲音不僅代表了一餐溫飽……我並不孤單。」

功能:點出聲音的意義不只是「聽見」,而是「感受到關愛與陪伴」。

技巧:加入「聲音穿透牆壁」的比喻與心理感受,強化情感層次。

 

第五段(反轉與情感深化)

 

「有一次,奶奶生病住院……家的完整證據。」

功能:透過「失去」的經驗,讓讀者更深刻理解聲音的珍貴。

技巧:以對比手法呈現「有聲」與「無聲」的差異,強化聲音的情感價值。

 

第六段(成長與回憶)

「後來,我漸漸長大……最柔軟的記憶角落。」

功能:從童年延伸到未來,聲音成為「記憶的線索」,展現時間推移下情感的沉澱。

技巧:運用時間層次變化,增加文章深度,也讓情感更真實動人。

 

第七段(總結與昇華)

「聲音是有記憶的……那一份溫柔。」

功能:回扣主題、統整全文,並進一步昇華聲音的象徵意義。

技巧:呼應開頭的「聲音有力量」說法,結尾溫柔有力,避免落入「我學到……」的制式結尾。

 

二、寫作技巧總整理

技巧名稱

範例或說明

功能

詩意開頭

聲音無形,卻有力量……

引起共鳴,引出主題

擬聲與比喻

鏗鏘、滋滋、咕嚕,像交響曲

讓聲音更具象、生動

人物細節描寫

奶奶頭髮花白、站灶前的背影

情感具體化

心理描寫

聽見聲音就安心、鼻頭一酸

增加情感深度

對比手法

奶奶不在聲音消失失落

強化主題價值

時間層次變化

從童年延伸到未來

增加內容層次感

主題昇華

聲音=記憶與情感的載體

升級主題層面,深化情意

 

我最喜歡的一種聲音

 

    世界上有許多種聲音,有的喧鬧,有的安靜,有的讓人振奮,有的讓人沉思。而在這些聲音當中,我最喜歡的,是下雨時那細細密密的雨聲

    我喜歡雨聲,不是因為它有多熱鬧,而是因為它總在我最需要安靜的時候悄悄出現。當灰色的雲層蓋住天空,空氣中飄來濕潤的氣息,我知道,雨要來了。不久,窗外就會傳來「滴答、滴答」的聲音,像誰在輕輕敲著窗框,也像時間在屋簷上慢慢流動。

    下雨時,世界彷彿變慢了。街道變得模糊,行人撐著傘匆匆走過,聲音變得溫柔又有節奏。我喜歡坐在窗邊聽雨聲,有時搭配一本書,有時什麼也不做,只是靜靜地聽。那「沙沙、滴滴答答」的聲音,就像大自然的搖籃曲,讓我心裡的煩躁與不安慢慢沉澱下來。

    有一次,我因為成績不理想,心情特別低落。那天下午,剛好下起了雨。我回到家,把書包放下,沒開燈,只是坐在床邊聽著窗外的雨聲。它一下大、一下小,有時斷斷續續,有時連成一片。我什麼話也不想說,也沒哭,但心裡的難過卻在那雨聲中慢慢融化了。那一刻,我覺得雨聲像是一個不說話的朋友,靜靜陪在我身邊,不打擾,卻讓人安心。

    除了安慰人心,雨聲也常常讓我想起童年的回憶。小時候,每逢下雨,媽媽會讓我坐在客廳裡,不讓我跑出去玩。她總是泡一杯熱可可給我,然後說:「聽雨聲,也是一種享受喔。」那時我還不懂這句話的意思,只覺得雨天很無聊。但現在回想起來,那些坐在窗邊喝熱可可、聽雨聲的時光,竟成了我記憶裡最溫柔的片段。

    雨聲不只是聲音,它有時像畫筆,為灰色的天空塗上情感的色彩;有時像樂器,為寂靜的午後演奏一段輕柔的旋律;有時像詩,悄悄寫進我的心裡,成為我心情的一部分。我喜歡雨聲,因為它不急不躁,從不吵鬧,總是耐心地陪著我,像是一種不被人注意,卻永遠在的溫柔力量。

    現在的我,已不再因小事而難過,也不再像小時候那樣害怕下雨。反而每當下起雨來,我就覺得,生活又給了我一段可以靜下來的時間。無論外面世界多麼忙碌,只要有雨聲,我就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角落,重新整理自己,重新出發。

    雨聲沒有華麗的語言,卻比任何安慰都真實;它沒有絢爛的外表,卻能悄悄觸碰人心。我想,我之所以那麼喜歡雨聲,是因為它讓我學會安靜地聆聽自己,也學會用柔軟的心去感受這個世界的每一個細節。

 

一、段落分析

 

第一段(引出主題,鋪陳情感)

 

「世界上有許多種聲音……我最喜歡的,是下雨時那細細密密的雨聲。」

 

功能:用總說方式引出主題,再逐步聚焦至「雨聲」。

優點:語氣溫柔,情感自然,破題不急,鋪陳細膩。

 

第二段(描寫雨聲的特質與出現情境)

 

「我喜歡雨聲……時間在屋簷上慢慢流動。」

 

功能:具體描寫雨聲的聲音樣貌與出現的情境。

技巧:運用比喻與感官描寫(嗅覺、聽覺),讓讀者彷彿身歷其境。

 

第三段(雨聲帶來的心理影響)

 

「下雨時,世界彷彿變慢了……讓我心裡的煩躁與不安慢慢沉澱下來。」

 

功能:描寫雨聲的節奏與氛圍,強調它帶來的「安定感」。

技巧:句型有層次,從外在景物轉向內在感受,文字節奏與雨聲互相呼應。

 

第四段(具體生活經驗,情感深化)

 

「有一次,我因為成績不理想……卻讓人安心。」

 

功能:透過真實經驗展現雨聲的陪伴與撫慰效果。

技巧:運用事件鋪陳+心理變化,使文章有故事性,情感更有說服力。

 

第五段(童年回憶,與家人連結)

 

「除了安慰人心……最溫柔的片段。」

 

功能:加入與母親互動的回憶,讓雨聲不再只是自然聲音,而具有家庭溫度。

技巧:穿插回憶,時間向後延伸,使文章更有情感厚度與層次。

 

第六段(象徵與抽象思維提升)

 

「雨聲不只是聲音……溫柔力量。」

 

功能:將雨聲從具體聲音升華為一種象徵,擴大主題意義。

技巧:連用三個比喻(畫筆、樂器、詩)豐富雨聲形象,也提升文學感。

 

第七段(結尾呼應與主題昇華)

 

「現在的我……感受這個世界的每一個細節。」

 

功能:總結全文、回扣開頭,並展現「我」因雨聲而有的成長與轉變。

技巧:情感由內而外,收尾有思考,有餘韻,不落俗套。

 

二、寫作技巧總整理

技巧名稱

範例或說明

功能

感官描寫

「滴答、滴答」、「空氣中飄來濕潤的氣息」

讓雨聲具體、生動,提升畫面感

擬人與比喻

雨聲像朋友、畫筆、樂器、詩

增強語言美感與情感連結

情境鋪陳

放學後成績不理想、獨自坐著聽雨

情境真實可感,引發共鳴

插敘法

小時候與媽媽聽雨的回憶

增添層次與溫度,豐富內容

轉折與成長

從童年的不懂長大後理解與珍惜

展現思想歷程,讓文章有深度

主題昇華

雨聲成為一種「溫柔力量」

擴大主題意義,提升文章格局

 

我最喜歡的一種聲音

 

    世界上有無數種聲音,有的讓人緊張,有的讓人平靜;有的令人期待,有的使人懷念。而在我心中,最讓我感到放鬆、開心,甚至有點感動的聲音,是每天固定響起的──下課鐘聲

    它不高亢,也不悠揚,只是一段簡短的音樂,但對我來說,它有一種神奇的力量。當老師還在講解最後一道題目、當筆尖還在紙上刷刷作響、當空氣中瀰漫著專注與壓力時,那熟悉的旋律一響,彷彿瞬間把整間教室從緊繃中解放出來,空氣都變得輕盈了。

    我記得有一次段考週的上午,數學老師講得特別快,同學們也一臉疲憊,我握著原子筆,腦袋早就轉不動了。就在我懷疑自己能不能撐到下課的時候,那熟悉的「叮鈴鈴」響起,彷彿一把鑰匙,打開了牢籠。原本安靜的教室頓時活了起來,有人站起來伸懶腰,有人衝去倒水,也有人開心喊著:「終於下課了!」那一刻,我的嘴角也不自覺上揚,原來,一個簡單的聲音,竟能帶來這麼大的安慰。

    但我喜歡下課鐘聲,不只是因為它代表放鬆,更是因為它常常陪我經歷重要的時刻。

    小學五年級時,有一次我被老師誤會沒交功課,當著全班的面被責備,我委屈得眼淚在眼眶裡打轉。正當我不知所措時,下課鐘聲響了,同學們一哄而散,老師也走出教室。我的好朋友悄悄走到我旁邊,遞給我一張紙巾說:「別難過,我知道你有交。」那聲鐘聲像是替我解了圍,也為我帶來一段安靜、可以喘息的時間。那一刻,我第一次覺得,下課鐘聲不只是結束一堂課,更像是生活裡的小小救援。

    到了現在,升上國中,課業變多、時間變少,下課鐘聲對我來說,也從「可以玩」的象徵,變成「可以整理、重新出發」的節奏。每當鐘聲響起,我不再只是急著衝出教室,而是會先整理筆記、和同學討論問題,或是靜靜坐著喝水休息。它成了我一天中一段規律而可靠的節點,提醒我:別忘了喘口氣,別忘了自己正在努力。

    有時我也會想,這聲音其實平凡無奇,每天都會出現,但正是因為這份「每日都會來」的穩定,讓它變得特別。在充滿變化的校園生活裡,下課鐘聲就像一個熟悉的朋友,用固定的節奏陪伴我長大。它見證了我從害怕考試到學會準備,從躲在角落到願意舉手發言,從一個只愛玩的小學生,變成一個漸漸學會負責任的國中生。

    我最喜歡的聲音,是每天重複卻不無聊的下課鐘聲。它不只是結束,也是開始;不只是鬆口氣的時刻,更是整理、思考、前進的提醒。在它響起的瞬間,我彷彿總能重新找回自己的步調。


一、段落分析

 

第一段(引題與點題)

 

「世界上有無數種聲音……開心,甚至有點感動的聲音,是每天固定響起的──下課鐘聲。」

 

功能:以總說起頭,點出聲音種類多,進而聚焦在「下課鐘聲」作為主題聲音。

技巧:語氣自然,破題不突兀,用「甚至有點感動」預告後文情感層次。

 

第二段(描寫聲音與情境)

 

「它不高亢,也不悠揚……整間教室從緊繃中解放出來。」

 

功能:描寫鐘聲的聲音特性與出現時機,交代聽見時的心理反應。

技巧:擬人法(鐘聲像鑰匙打開牢籠)、動靜對比(緊張放鬆),強化聲音的情緒作用。

 

第三段(具體經驗一)

 

「我記得有一次段考週……原來,一個簡單的聲音,竟能帶來這麼大的安慰。」

 

功能:舉生活中的實例,說明鐘聲如何在壓力情境中帶來情緒轉折。

技巧:鋪陳壓力鐘聲響起氛圍改變,事件層次清晰、節奏分明。

 

第四段(具體經驗二)

 

「但我喜歡下課鐘聲……替我解了圍,也為我帶來一段可以喘息的時間。」

 

功能:補充另一經驗,展現鐘聲不只是「結束」,也是情緒的出口。

技巧:寫心理狀態(委屈、無措)+鐘聲出現的轉折感,使情感更深刻。

 

第五段(時間推移與意義轉變)

 

「到了現在,升上國中……重新出發。」

 

功能:說明鐘聲在不同年齡階段中的意義轉變,從「玩」到「沉澱、整理」。

技巧:加入時間變化(國小國中),呈現主角內在的成長與思維成熟。

 

第六段(象徵與抽象昇華)

 

「有時我也會想……用固定的節奏陪伴我長大。」

 

功能:由具體鐘聲延伸到抽象象徵「穩定」、「陪伴」的力量。

技巧:排比法(三個動作:見證、轉變、陪伴)深化鐘聲的象徵性與情感厚度。

 

第七段(總結與主題昇華)

 

「我最喜歡的聲音……重新找回自己的步調。」

 

功能:總結全文,回扣開頭與主題,並以「聲音自我人生節奏」昇華主旨。

技巧:語氣收斂、語言溫柔,結尾帶餘韻,點出聲音對生活節奏與情緒的影響。


二、寫作技巧總整理

技巧名稱

範例或說明

功能與效果

擬人法

「鐘聲像鑰匙」、「替我解了圍」

增強聲音形象與情感表達力

感官描寫

「鐘聲一響」、「氛圍鬆開」、「氣氛活了起來」

讓讀者具體感受到聲音對環境的影響

情境舉例

段考週的壓力、被誤會時的解脫

增強真實性與說服力,情緒有層次

心理描寫

煩躁、委屈、重新整理、穩定心情

展現聲音與內心的互動與變化

時間推移

國小國中,從玩樂反思

具成長軸線,顯示思考的深化

象徵昇華

鐘聲=節奏、穩定、陪伴

提升主題深度,從事件轉向價值思維

排比句式

「它見證了……也陪伴我……

增加語言節奏與結構感,強化重點

首尾呼應

開頭點出「感動」結尾說明「重新找回自己的步調」

結構完整,主題聚焦、意義深化

 

我最喜歡的一種聲音

 

    世界上有無數種聲音,有的震撼人心,有的輕柔細膩;有的來自大自然,有的來自人心。而在我心中,最打動我的聲音,並不是什麼名曲,也不是什麼樂器的演奏,而是——姊姊的歌聲

    姊姊很喜歡唱歌。她不是歌手,也沒有受過什麼正式的訓練,但她的聲音溫暖清澈,每當她輕聲哼唱時,就像是有人在我耳邊輕輕說著悄悄話,讓人不自覺就安靜下來,仔細傾聽。

    她最常唱歌的時候,是在晚餐後洗碗的時間。廚房裡的燈光昏黃,水流聲混著她的歌聲從半掩的門縫飄出來,有時是老歌,有時是她在學校學的新歌,旋律不一定準確,但那種自然、毫不造作的聲音,總讓我覺得家特別溫暖。就像天氣冷時有人幫你準備了熱湯,雖然簡單,卻有一種直達心底的幸福感。

    有一次我感冒發燒,在房間裡躺了一整天,什麼也不想做,頭昏腦脹,心情也很低落。那天晚上,姊姊推門進來,坐在床邊沒說話,只是拍拍我,然後輕輕唱起我最喜歡的那首歌:「別害怕,夜晚也有光亮……」她唱得很小聲,幾乎像在哄小孩入睡。我閉上眼睛聽著,感覺整個人都放鬆了,那歌聲像棉被一樣,把我包裹起來。也許是因為安心,也許是因為溫柔,那天我睡得特別沉,也特別香。

    除了生病的時候,我也常在煩惱、難過、考不好或和朋友吵架時,被她的歌聲安慰。她從不會直接問我怎麼了,也不會逼我說出心事,但她總知道我需要安靜地被陪伴。於是她就會坐在我房間外的客廳,邊看書邊唱歌,唱給誰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在、她願意用自己的方式陪我渡過那些不太快樂的時刻。

    姊姊的歌聲,不像舞台上的歌手那樣完美,但她的聲音總是帶著感情,沒有刻意的技巧,卻有真實的溫度。每一個音符,都像她偷偷藏起來的關心。她不常表達情緒,也不常對我說「我愛你」、「加油」這些話,但她的歌聲裡,有她想說卻不說的那些情感。

    現在的我升上國中,課業壓力越來越大,有時真的覺得喘不過氣。每當我關上書本、望著窗外發呆時,腦海中最常浮現的,不是老師的話,也不是教室裡的聲音,而是姊姊唱歌的聲音。那聲音像一條熟悉的小路,帶我離開煩惱,回到那個有笑聲、有飯香、有歌聲的家。

    我想,我之所以這麼喜歡姊姊的歌聲,是因為她的歌聲裡,藏著我對家的依戀,藏著我們姊妹之間無聲的情感,也藏著我每一次疲憊時,重新得到力量的開始。

 

一、段落分析

 

第一段(引題與點題)

 

「世界上有無數種聲音……而是——姊姊的歌聲。」

 

功能:先總說聲音的多樣與特性,再聚焦於主題聲音,順勢點題。

技巧:語氣溫柔、鋪陳自然,破題有層次,語言具文學感。

 

第二段(聲音特質描寫)

 

「姊姊很喜歡唱歌……讓人不自覺就安靜下來。」

 

功能:描寫姊姊歌聲的特質,並呈現它帶來的氛圍與心理感受。

技巧:運用對比(不是專業歌手 vs 自然溫柔),聲音形象具象而真摯。

 

第三段(日常場景描寫)

 

「她最常唱歌的時候,是在晚餐後洗碗的時間……一種直達心底的幸福感。」

 

功能:以具體生活場景烘托聲音的陪伴與溫暖效果。

技巧:場景描寫細膩(燈光、流水聲、門縫),強化畫面感與情感連結。

 

第四段(特殊經驗一:生病時的陪伴)

 

「有一次我感冒發燒……也特別香。」

 

功能:描寫聲音在主角身體不適時所發揮的安撫與療癒作用。

技巧:感官交錯(耳朵聽歌→身體放鬆→心情安定),情感細緻流暢。

 

第五段(特殊經驗二:難過時的陪伴)

 

「除了生病的時候……重新得到力量的開始。」

 

功能:補充另一情境,展現姊姊的歌聲如何安靜地支持主角。

技巧:將聲音轉化為無聲的支持,強調「不說話的陪伴」情感更深厚。

 

第六段(人物形象與聲音的情感象徵)

 

「姊姊的歌聲……想說卻不說的那些情感。」

 

功能:深化姊姊的個性描寫,連結歌聲與情感表達。

技巧:將聲音作為人物情感延伸,補足人物不擅表達的性格細節。

 

第七段(時間推移與聲音延續)

 

「現在的我升上國中……最安全的地方。」

 

功能:從童年延伸到現在,呈現聲音對主角成長的持續影響。

技巧:生活寫實感強,將「歌聲」內化為心理安定來源,與讀者經驗接軌。

 

第八段(總結與情感昇華)

 

「我之所以這麼喜歡姊姊的歌聲……最平靜、最純粹的一道風景。」

 

功能:回扣主題,總結歌聲所承載的情感價值,延伸為記憶與情感象徵。

技巧:語言節奏舒緩、排比+比喻結構強化主題,結尾溫柔有力。

 

二、寫作技巧總整理

技巧名稱

範例或說明

功能與效果

感官描寫

「溫暖清澈」、「耳邊悄悄話」、「棉被一樣包裹」

增強聲音的可感性與情感連結

日常場景鋪陳

晚餐後洗碗、發燒時、吵架後

提高寫作真實感與生活氣息

心理描寫

放鬆、釋懷、重新得到力量

展現聲音與情緒間的關係與影響

象徵與比喻

歌聲=無聲的擁抱、棉被、詩

提升主題意涵與語言表現層次

人物形象刻劃

不擅表達、用歌聲表達情感

建立歌聲背後的角色溫度與深度

時間層次安排

小學國中,聲音陪伴主角成長

結構層次清晰,情感推進自然

排比句式

「藏著我對家的依戀……無聲的情感……重新得到力量的開始」

增強語言節奏感與情感層疊

首尾呼應

開頭點出「打動人心的聲音」結尾深化為「純粹的一道風景」

結構完整,收尾留韻

 

我最喜歡的一種聲音

 

    生活中有許多聲音,有的轟轟烈烈,有的微不足道,但有些聲音,雖然平凡,卻會在不經意的時候,輕輕敲進心裡,留下溫暖的餘韻。對我來說,最讓我感到安心、開心的聲音,是每天傍晚傳來的——家裡開門的聲音

    那是一道輕響:「喀啦!」不是特別響亮,卻特別熟悉。對別人來說,也許只是門的開合聲,但對我來說,卻是爸爸回來了的訊號。這聲音每天都差不多在同一時間出現,像鐘一樣準,像習慣一樣穩定,也像家一樣可靠。

    爸爸工作很忙,每天清晨天還沒亮就出門,等我起床時,他早已不在家。直到傍晚,我才會聽見他回來的聲音。門一開,腳步聲跟著進來,有時還夾著外頭的風聲或雨聲。那個瞬間,無論我正在寫功課、發呆、還是在沙發上打瞌睡,我都會不自覺地抬起頭,心裡浮起一種踏實的感覺。因為我知道,爸爸回來了,家完整了。

    有一次冬天的夜裡,天氣特別冷,媽媽感冒了,姊姊去安親班還沒回來,整個家安靜得讓人覺得有點孤單。我一個人窩在餐桌旁寫作業,窗外飄著細雨,手腳都冰冷。正當我一邊寫字、一邊忍不住打呵欠時,那聲熟悉的「喀啦」突然響起。爸爸回來了,還順手把門關緊,把寒風擋在門外。他脫下外套、拍拍頭髮上的雨滴,走進廚房倒了一杯熱水給媽媽,又走過來拍拍我的肩說:「乖,快寫完功課,我去煮點熱湯。」

    那聲開門聲,就像一個開關,點亮了整個家的溫度。

    爸爸平常不多話,也不太善於表達情感,但他用行動說話。他不會問我今天考幾分,也不會說太多鼓勵的話,可是只要他開門的聲音一響,我的煩躁與疲憊就會少一點。他的出現,本身就是一種安慰。

    有一次,我考得很差,回家前心裡七上八下,不知道該怎麼跟爸媽說。回到家後,我躲在房間裡,一句話也沒說。快接近六點時,那聲「喀啦」一如往常響起。我沒有出房門,但我聽見爸爸走進客廳、坐在沙發上、跟媽媽說笑,彷彿什麼也沒變。我靜靜聽著,忽然覺得心裡沒那麼怕了。原來,只要他還是像平常那樣回家、坐著、笑著,這個家就是我的避風港,而我,也不用太害怕犯錯。

    我想,我之所以那麼喜歡那聲「開門聲」,是因為它不只是聲音,更是爸爸的存在感。在我還沒看見他之前,那聲音已經先一步告訴我:「爸爸回來了,一切都還好。」它像是一個不說話的擁抱,提醒我——不管外面的世界多麼吵雜或混亂,家,永遠是我最安全的地方。

    有些聲音聽過就忘了,有些聲音卻會一輩子記得。我最喜歡的聲音,就是每天傍晚那聲「喀啦」,平凡、短暫,卻為我帶來長久的安定與安心。


一、段落分析

第一段(總說與引題)

「生活中有許多聲音……留下溫暖的餘韻。」

功能:從「聲音的特質」切入,鋪陳情感,再明確點出主題「家裡開門的聲音」代表「爸爸回來了」。

優點:語氣平實溫柔,情感自然流露,破題不直白卻不難懂。

 

第二段(聲音具體描寫+情感連結)

「那是一道輕響:『喀啦!』……像家一樣可靠。」

功能:描寫聲音本身的樣子與出現時機,並說明它對「我」的意義。

技巧:結合擬聲與比喻(鐘、習慣、家),讓聲音形象鮮明,情感連結具體。

 

第三段(舉例說明:特定經驗一)

「有一次冬天的夜裡……點亮了整個家的溫度。」

功能:鋪陳事件情境,寫出爸爸開門的瞬間如何讓家充滿溫度與安全感。

技巧:描寫氣氛(寒冷、雨夜、孤單),再與開門聲產生對比,強化聲音的「溫暖」作用。

 

第四段(人物刻劃+情感深化)

「爸爸平常不多話……本身就是一種安慰。」

功能:刻畫爸爸沉默卻有力量的形象,進一步點出聲音所象徵的「陪伴」與「可靠」。

技巧:由行為推論情感,用細節支撐角色形象,文字節奏溫和有力。

 

第五段(舉例說明:特定經驗二)

「有一次,我考得很差……我,也不用太害怕犯錯。」

功能:再舉一例,聲音在低潮情境中帶來「穩定感」,加強主題的多面意義。

技巧:結合心理描寫與環境對照,讓讀者感受到聲音的「安定作用」。

 

第六段(總結主題+昇華情感)

「我想,我之所以那麼喜歡……最安全的地方。」

功能:總結「聲音」背後的象徵與情感,提升至「爸爸的存在感」與「家的意義」。

技巧:由具體升華至抽象,情感昇溫自然,有餘韻不造作。

 

第七段(結尾深化與回扣)

「有些聲音聽過就忘了……長久的安定與安心。」

功能:收束全文、回扣主題,用溫柔的語氣點出聲音對生命的深刻影響。

技巧:簡潔卻有力,帶有沉靜的力量,是情感與結構的完美收尾。


二、寫作技巧總整理

技巧名稱

範例或說明

功能與效果

擬聲法

「喀啦!」

讓聲音生動、具象,讀者能「聽見」文字

比喻法

「像鐘一樣準」、「像家一樣可靠」

增加聲音與情感的連結,深化印象

場景描寫

冬天、雨夜、孤單的家

強化聲音出現時的轉折效果

人物描寫

爸爸不多話、用行動關心

增加情感真實感,讓角色立體

心理描寫

聽見聲音安心、放鬆

強化聲音的「情感功能」

對比手法

冷清 vs 開門後溫暖、安全

突出聲音的價值

層次安排

現在回憶抽象象徵

使文章結構完整,情感遞進自然

 

我最喜歡的一種聲音

 

    有些聲音,可能只出現過一次,卻在記憶中久久不散。它不是大自然的風聲、雨聲,也不是樂器的旋律,而是一次簡單的話語,一句出自老師口中的讚美——「你的聲音很好聽,很有感染力。」這,是我最喜歡的一種聲音。

    那是國小六年級的時候,班上要準備畢業典禮的朗讀表演,老師要挑一位代表站上舞台。我從來沒想過會是我。一直以來,我說話不算大聲,也不愛在大家面前表現自己。每次上台報告,我總是緊張得心跳加快,聲音也會抖。

    那天排練時,老師叫我試著念一段稿子。我站上講台,手心冒汗,聲音一開始還有點發抖。但當我慢慢進入內容時,我聽見教室裡變得安靜起來,所有人都在聽我說話。念完之後,我正準備默默走下台,卻聽見老師笑著說:「你的聲音很穩,很有感染力,台下的人會願意一直聽下去。」那句話,就像一道陽光,照進我心裡。

    那一刻,我嚇了一跳,也有點不敢相信。但老師的眼神很真誠,不是客套,而是肯定。那聲音不大,卻像一塊溫暖的石頭,落在心湖中,激起一圈圈漣漪。那是我第一次發現,原來我害怕的聲音,也可以成為別人眼中的優點。

    接下來的排練,我變得更加努力練習咬字、調整語調。雖然還是會緊張,但每次站上講台,我都會在心裡默默回想那句話。那聲音像一個無形的力量,支撐我站得更穩,也說得更有信心。

    畢業典禮那天,我站在台上朗讀畢業感言,燈光照在我身上,台下坐滿了老師、同學和家長。我的聲音一開始仍然顫抖,但我沒有退縮。我想起老師說的那句話,深吸一口氣,然後一字一句地說出那些代表我們全班心情的句子。念到最後一句時,我看到台下幾位老師眼中閃著淚光,這讓我明白,聲音的力量,不只是音量或技巧,更是情感的傳達。

    老師那句讚美,改變了我對自己的看法。以前我總以為,只有活潑外向的人才能被看見,而我這種安靜、不擅表達的人,只能默默躲在角落。但從那天起,我開始相信,原來安靜也可以有力量,只要願意發聲,就有人願意聽。

    現在升上國中,雖然課業變重,環境變新,但我仍記得那句話,也更敢在課堂上舉手發言、參加朗讀比賽,甚至在早自習幫忙帶領課文朗讀。每當我開口說話,我彷彿又聽見老師溫柔地說:「你的聲音很好聽,很有感染力。」這聲音成了我成長路上的指引,也成了我相信自己的起點。

    我最喜歡的聲音,不是每天都能聽見,也不是響亮奪目的,但它藏在我的記憶裡、心裡,成為我面對不安與膽怯時最溫柔的力量。那是一位老師的讚美,一句話,卻足以改變一個孩子的眼神、姿態與未來。

 

一、      段落分析

 

第一段(引題與破題)

「有些聲音,可能只出現過一次……這,是我最喜歡的一種聲音。」

功能:從「記憶中難忘的聲音」切入,營造氣氛,再點出主題「老師的讚美」。

技巧:情感鋪陳自然,破題溫柔,具有吸引力。

 

第二段(回溯經驗背景)

「那是國小六年級的時候……聲音也會抖。」

功能:交代當時的環境與主角的個性,鋪陳「不自信」的起點。

技巧:加入心理描寫,讓角色形象立體,為後文轉折做準備。

 

第三段(事件轉折與讚美出現)

「那天排練時……點出主題的情感轉變。」

功能:描述事件轉折點,老師的話語帶來情感衝擊。

技巧:擬聲法(老師的語句)+比喻(陽光、石頭落入湖心),加強記憶深度與畫面感。

 

第四段(行動與情感影響)

「接下來的排練……說得更有信心。」

功能:展現內在自信開始建立,並具體描寫努力與成長歷程。

技巧:內心活動描寫清楚,呼應主題中「聲音帶來的改變」。

 

第五段(具體成果呈現)

「畢業典禮那天……情感的傳達。」

功能:呈現成長後的成果,具體感受到聲音的感染力。

技巧:以細節描寫強化情感表達,突出聲音的價值與影響。

 

第六段(自我反思與主題深化)

「老師那句讚美……願意聽。」

功能:反思性強,點出對「自我認同」的轉變,從「不被看見」到「敢於表達」。

技巧:由外在行動轉向內在自信,完成思想昇華。

 

第七段(延伸現況與象徵意義)

「現在升上國中……相信自己的起點。」

功能:說明讚美對「現在的我」仍有影響,延伸到生活應用層面。

技巧:聲音轉化為象徵:成為一種支持、鼓舞的內在力量。

 

第八段(總結與回扣)

 

「我最喜歡的聲音……改變一個孩子的眼神、姿態與未來。」

功能:情感總結,回扣主題,提升聲音的意義。

技巧:語言優美收尾,餘韻深長,避開口語化結尾(如「我學到了……」),提升層次。

 

二、寫作技巧總整理

技巧名稱

範例或說明

功能與效果

鋪陳與轉折

從害怕上台老師讚美建立信心

強化主題的成長軸線,情感漸進有層次

心理描寫

「手心冒汗」、「不敢相信」等

呈現內在情感變化,提升真實感

細節描寫

上台朗讀、台下反應、燈光、眼神

增強畫面感,使讀者如臨其境

比喻與象徵

「像一道陽光」、「一塊溫暖的石頭」

提升語言美感,加深印象

主題昇華

老師的聲音成為「內在的力量」

延伸主題意義,突破表層事件描寫

時間層次轉換

小六畢業典禮國中現況

增加文章層次與深度,構成完整故事線

 

我最喜歡的一種聲音

 

    天地之間,聲音無所不在,有的熱烈奔放,有的輕柔低語。而我最喜歡的聲音,不是音樂,也不是人聲,而是那清晨樹梢間傳來的鳥鳴聲

    鳥鳴聲不像鬧鐘那樣突兀,也不像喇叭聲那樣吵雜。它輕輕地、緩緩地,像晨光一樣灑進我的耳朵裡。每天早上,在天還沒完全亮的時候,窗外總會傳來一陣陣鳥鳴,有時婉轉高低,有時短促有力,那是一種大自然的語言,沒有文字,卻能讓人聽懂。

    我第一次真正注意到這聲音,是在一次放假期間。那天我起得比平常早,打開窗戶,清新的空氣撲面而來,而一聲聲清脆的鳥鳴,像是為這寧靜的早晨拉開序幕。我站在窗前靜靜聽著,忽然覺得心裡也被洗過一樣,空空的,卻很舒服。那時我才發現,原來每天早晨都有這樣的聲音,只是平常我太匆忙,從未停下來傾聽。

    從那之後,我開始喜歡早起。即使是假日,我也會刻意不賴床,只為了多聽一會兒那屬於清晨的鳥鳴。有時是一聲聲連綿的啾啾聲,有時是一聲高亢的長鳴,像是在對整個世界宣告新的一天開始了。這些聲音彷彿把我的思緒從睡夢中喚醒,把我的情緒從混亂中整理好,讓我用最自然的節奏迎接新的一天。

    有一次,我為了期中考煩得睡不著。那幾天我情緒低落,總覺得自己準備得不夠好,也懷疑自己是不是做不到。那天清晨,我照常醒來,心情依舊沉重。但當我打開窗簾時,一陣熟悉的鳥鳴聲傳來,像往常一樣自然、穩定。我突然覺得,那些小小的生命並不因為世界的煩惱而停下牠們的歌聲,牠們只是單純地歌唱,單純地過著每一天。這樣的想法讓我也放鬆了下來,我對自己說:「沒關係,盡力就好。」那天,我終於笑了出來。

    鳥鳴聲對我來說,不只是早晨的提醒,更像是一種精神上的陪伴。它不會說話,卻懂得安慰;它不會安排行程,卻替我設定了一個平靜的開始。當我心煩意亂時,它幫我安定情緒;當我猶豫不決時,它讓我回歸簡單。那聲音像是一首無聲的詩,像是大自然送給我每天清晨的一封信,提醒我:即使昨天不夠完美,今天依然可以重新開始。

    我最喜歡的聲音,是鳥鳴。它沒有浮誇的旋律,也沒有驚人的音量,但它真實、溫柔、穩定,像陽光、像風,也像希望。我相信,即使以後我搬到不同的城市,住在不同的地方,只要我還能聽見鳥鳴,就能找回內心的平靜與方向。


一、段落分析

 

第一段(破題+引出主題)

 

「天地之間,聲音無所不在……樹梢間傳來的鳥鳴聲。」

 

功能:以對聲音的總描寫開場,語氣帶詩意,最後聚焦主題「鳥鳴聲」。

優點:開頭富有畫面感與書面感,破題自然、不生硬。

 

第二段(聲音的特質描寫)

 

「鳥鳴聲不像鬧鐘……卻能讓人聽懂。」

 

功能:描寫鳥鳴的特色與出現的時間,營造安靜清晨的氛圍。

技巧:使用對比法(鬧鐘、喇叭vs鳥鳴)凸顯鳥鳴的溫柔;以比喻(晨光、大自然的語言)增加文學感。

 

第三段(初次聽見感動與發現)

 

「我第一次真正注意到這聲音……從未停下來傾聽。」

 

功能:描寫主角從「忽略」到「發現」鳥鳴聲的過程,展開情感連結。

技巧:用「起得早」這一事件切入,情境真實可感;內心描寫細膩。

 

第四段(習慣建立+日常描寫)

 

「從那之後,我開始喜歡早起……迎接新的一天。」

 

功能:說明鳥鳴聲如何進入生活、建立早晨儀式感。

技巧:擬聲詞描寫(啾啾、高亢長鳴)讓聲音具象;心情轉折自然、節奏輕快。

 

第五段(特殊情境+聲音帶來安定)

 

「有一次,我為了期中考煩得睡不著……我終於笑了出來。」

 

功能:舉一具體事件,展現鳥鳴聲如何幫助主角從焦慮中走出。

技巧:將「鳥鳴聲」人格化(牠們持續歌唱),加強象徵意義。

 

第六段(抽象提升+象徵意義)

 

「鳥鳴聲對我來說……重新開始。」

 

功能:由具體聲音轉向抽象象徵,提升主題深度。

技巧:比喻手法連用(無聲的詩、大自然的信),富有詩意,昇華主題。

 

第七段(結尾總結+情感收束)

 

「我最喜歡的聲音,是鳥鳴……平靜與方向。」

 

功能:總結情感,回扣主題,結尾具有餘韻。

技巧:排比法(陽光、風、希望)使句子富節奏感,結尾溫柔有力。


二、寫作技巧總整理

技巧名稱

範例或說明

功能與效果

對比法

鳥鳴 vs 鬧鐘、喇叭

突顯鳥鳴的溫柔與自然感

擬聲與具象描寫

啾啾、高亢長鳴

讓聲音可「視」、「可感」

比喻手法

像晨光、像詩、像大自然的信

增加語言美感與主題深度

情境鋪陳

清晨、窗前、讀書壓力時

提供具體場景,情感真實

象徵意義提升

鳥鳴=希望、重啟、安定感

豐富文章意涵,提升格局

心理描寫

焦慮聽見鳥鳴釋放、平靜

具體展現情感轉變歷程

首尾呼應

破題與結尾皆提及鳥鳴的喜愛

使文章結構完整,層次分明

 

我最喜歡的一種聲音

 

    大自然中藏著許多動人的聲音,有些澎湃激昂,有些輕柔細緻。對我來說,最動聽、最療癒的聲音,不是雷聲、風聲,也不是鳥鳴,而是山林中那潺潺流動的溪水聲

    我第一次聽見溪水聲,是在一次家族旅行中。那是個陽光明亮的夏日,我們全家到山上避暑。走進山林沒多久,耳邊便傳來一陣陣流水聲,那聲音不急不徐,像一首沒有歌詞的音樂,一下清脆、一下低沉,有節奏地在空氣中回盪。那一刻,我停下腳步,不自覺地閉上眼睛,靜靜地聽。

    溪水聲有一種魔力,它不像人聲會打擾,也不像城市裡的聲音那樣嘈雜。它總是溫柔地流淌,不管石頭阻擋、不管彎彎曲曲,它都不吵不鬧,只是默默往前。我站在溪邊,看著水波輕拍著岩石,耳邊傳來「嘩啦啦」的水聲,心裡不知不覺也跟著靜了下來。那種平靜,不是安靜無聲的沉默,而是一種被包圍、被接納的感覺。

    後來回到城市,溪水聲變成我記憶裡的一種渴望。每當學校考試壓力大、課業堆積如山時,我總會想起那年夏天,溪水輕唱、微風拂面的情景。那聲音像一段熟悉的旋律,輕輕地在腦海中流過,帶走焦躁,也提醒我:慢一點也沒關係,像水一樣穩穩地往前走就好。

    有一次,我心情特別煩,回家後什麼話也不想說。晚餐後,我戴上耳機,打開錄下的溪水聲,坐在房間裡靜靜聽著。那「嘩啦啦」的聲音彷彿帶我回到山林,空氣裡充滿了陽光和青草味,我彷彿又坐在那顆大石頭上,看著水從指縫間滑過。那一刻,我沒有哭,但眼睛卻有些濕。不是難過,而是一種被理解的釋放。原來,一個聲音也能成為一種安慰。

    我喜歡溪水聲,因為它不說話,卻最懂人心。它提醒我,即使前方有障礙,也能繞過;即使走得彎曲,也能前行。它教我學會柔軟,也教我堅定。它是自然的聲音,也是生命的節奏。

    現在的我,雖然不能天天聽見真正的溪水聲,但我在手機裡留著那段錄音。有時寫功課寫累了,我會放來聽幾分鐘,讓心重新歸零。有時睡前,我也會播著它入眠。那聲音像一條看不見的溪流,在我生活中靜靜流動,洗去疲憊,也灌溉希望。

    我最喜歡的聲音,是溪水流過石頭的聲音。它不華麗,卻真實;不喧鬧,卻充滿力量。它不只讓我想起一段旅程,更成為我內心深處,最平靜、最純粹的一道風景。


一、段落分析

 

第一段(總說與點題)

 

「大自然中藏著許多動人的聲音……潺潺流動的溪水聲。」

 

功能:總說聲音的種類與特性,進而聚焦主題「溪水聲」。

技巧:用對比法(澎湃 vs 輕柔)提升語言層次,結尾直點主題,有力又自然。

 

第二段(首次經驗+情境鋪陳)

 

「我第一次聽見溪水聲……靜靜地聽。」

 

功能:描述第一次聽見溪水聲的情境與感受,引出情感連結。

技巧:結合場景描寫(山林、夏日、陽光)與聽覺描寫(清脆、低沉),畫面與聲音交織,富有詩意。

 

第三段(聲音特質與象徵)

 

「溪水聲有一種魔力……也跟著靜了下來。」

 

功能:深入描寫溪水聲的特質與對心理的影響。

技巧:運用對比(城市聲音 vs 溪水聲)、擬人法(「默默往前」)來深化象徵意義。

 

第四段(記憶延伸+生活應用)

 

「後來回到城市……穩穩地往前走就好。」

 

功能:延伸聲音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強化主題的「陪伴」價值。

技巧:把「聲音」內化為心理支持,語句溫柔有力量。

 

第五段(具體事件+情感釋放)

 

「有一次,我心情特別煩……一種安慰。」

 

功能:舉具體生活中的例子,展現聲音在情緒低落時的療癒作用。

技巧:使用觸覺、聽覺、情緒層層堆疊,讓讀者感同身受。

 

第六段(抽象提升+象徵意義)

 

「我喜歡溪水聲……生命的節奏。」

 

功能:抽象化溪水聲的意義,象徵生命態度與人生哲理。

技巧:句型平衡、用語富哲思,提升內容深度。

 

第七段(生活連結+總結)

 

「現在的我……灌溉希望。」

 

功能:說明溪水聲已融入日常生活,展現實際影響力。

技巧:用現代物件(手機錄音)延伸聲音的影響,讓情感更貼近學生經驗。

 

第八段(結尾回扣+主題昇華)

 

「我最喜歡的聲音……一道風景。」

 

功能:結尾呼應開頭,總結聲音的價值與情感定位。

技巧:排比結構(不華麗、卻真實;不喧鬧、卻有力量)加強語氣,留下深刻餘韻。


二、寫作技巧總整理

技巧名稱

範例或說明

功能與效果

對比手法

城市的嘈雜 vs 溪水的溫柔

強調主題聲音的珍貴與可貴

感官描寫

「清脆」、「低沉」、「水波輕拍」

增強畫面感與臨場感

心理描寫

焦躁、釋放、安心

呈現聲音對內在情緒的調節

象徵手法

溪水=堅定、柔軟、前行

提升聲音背後的意義層次

結構安排

初次經驗生活延伸哲理昇華

條理分明,情感層層推進

首尾呼應

開頭點出喜愛溪水聲結尾總結其價值

結構完整、中心明確

詩化語言

「像一首沒有歌詞的音樂」、「最純粹的一道風景」

增加文學感與美感表現力

 

我最喜歡的一種聲音

 

每當夏天來臨,街道旁的樹木便熱鬧起來,那一聲聲不絕於耳的「嘰────」叫聲,像是季節的招呼,也是童年的背景音。有人覺得蟬鳴吵雜,但對我來說,那是我最熟悉、也最喜歡的一種聲音。

 

蟬的叫聲,總是在天氣最炎熱的時候出現。陽光曬得地面發燙,空氣都顫抖著,只有蟬仍不知疲倦地高聲鳴唱。那種聲音不輕柔,也不優雅,甚至有點單調,卻像是在對著天空訴說什麼。每當我聽見那聲音,就知道——暑假真的到了。

 

我最喜歡蟬鳴的原因,不只是因為它代表著夏天,更因為它承載著許多回憶。

 

記得國小的時候,學校後面有一排高大的樹,每到夏天,蟬便在上面築巢、鳴叫。下課時,我和幾個朋友會拿著撿來的蟬殼互相追逐,笑聲和蟬鳴聲混在一起,成為我們最開心的聲音合奏。那時我們不覺得蟬叫吵,只覺得它陪著我們長大,是我們童年的一部分。

 

有一次,我坐在教室窗邊準備期末考,心裡非常緊張。窗外正傳來蟬鳴,那聲音一開始讓我有些煩躁,但後來,我漸漸發現,那規律的鳴叫聲竟有一種奇妙的節奏,彷彿幫我整理思緒。我放慢呼吸,讓自己隨著聲音安靜下來,反而更能集中精神。那是我第一次在嘈雜中找到平靜,而那聲音也從此變得不同。

 

升上國中後,我漸漸沒有機會整天聽見蟬鳴了。夏天依然到來,但行程被補習和作業填滿,耳朵裡是鬧鐘的鈴聲,是捷運的廣播,是筆尖刷刷寫字的聲音。偶爾經過公園,聽見熟悉的蟬鳴,我便會停下腳步,望向那一棵棵樹,好像看見了過去的自己。

 

蟬的一生很短,大部分時間都藏在土裡,只有在最後的幾個星期才出現在樹上,大聲歌唱。我想,也許正因為時間有限,它們才那麼用力地發出聲音。那聲音不為取悅誰,只是為了完成自己的一段生命歷程。這樣的聲音,更讓我感動。

 

我最喜歡的聲音,是蟬鳴。它不動聽,但真誠;不悠揚,但有力量。它讓我記得夏天的熱烈,也記得童年的純真;它提醒我,生命雖然短暫,但只要願意發聲,就能留下痕跡。


一、段落分析

 

第一段(破題與引題)

 

「每當夏天來臨……也是童年的背景音。」

 

功能:透過季節與蟬鳴的聯想,引出主題。

技巧:融合感官描寫與情感記憶,語句開場具情境感與詩意。

 

第二段(聲音特質描寫)

 

「蟬的叫聲……暑假真的到了。」

 

功能:具體描寫蟬鳴的聲音樣貌與出現時機,建立情緒連結。

技巧:對比(不輕柔、不優雅 vs 訴說什麼)、擬人法(訴說),增添聲音的情感厚度。

 

第三段(童年經驗與快樂記憶)

 

「記得國小的時候……我們童年的一部分。」

 

功能:舉生活例子呈現蟬鳴與童年玩樂的聯繫,建立感性連結。

技巧:畫面描寫(撿蟬殼、追逐)、聲音交融(笑聲與蟬鳴混合),自然生動。

 

第四段(反轉經驗+心理描寫)

 

「有一次,我坐在教室……聲音也從此變得不同。」

 

功能:蟬鳴由「吵」轉變為「安定」,呈現心境轉變與聲音的療癒作用。

技巧:結合心理活動(緊張放鬆)、聲音節奏描寫,情感轉折自然。

 

第五段(成長後的疏離與懷念)

 

「升上國中後……看見了過去的自己。」

 

功能:由頻繁到稀少,描寫成長過程中文化與生活環境的變化,引發懷舊。

技巧:對比法(蟬鳴 vs 城市聲音),具象徵意涵。

 

第六段(蟬鳴的生命象徵)

 

「蟬的一生很短……這樣的聲音,更讓我感動。」

 

功能:將聲音轉化為生命哲思,引發深層情感共鳴。

技巧:以自然現象為喻,帶出積極的人生態度,語言簡潔有力。

 

第七段(總結與主題昇華)

 

「我最喜歡的聲音,是蟬鳴……留下痕跡。」

 

功能:總結全文,強調聲音的象徵與個人價值,升華主題。

技巧:排比(不動聽,但真誠;不悠揚,但有力量)、情感收束,語言餘韻深長。


二、寫作技巧總整理

技巧名稱

範例或說明

功能與效果

感官描寫

「嘰────」、「陽光曬得地面發燙」

提高臨場感,讓聲音具體可感

對比手法

蟬鳴吵雜 vs 我覺得熟悉動人

突顯主觀情感,增強說服力

擬人法

蟬「訴說什麼」、「用力地歌唱」

增加聲音情感深度,建立象徵性

時間層次變化

小學國中現在

使文章有成長感與回憶流動

象徵與昇華

蟬鳴=童年、生命短暫卻努力發聲

提升主題意涵,引發共鳴

排比句式

「不動聽,但真誠;不悠揚,但有力量」

增加語言節奏與說服力

首尾呼應

夏天蟬鳴開場結尾回扣蟬鳴意義

結構完整,收尾有力

 

我最喜歡的一種聲音

 

    聲音,有時是記憶的鑰匙,有時是心情的依靠。它們無形無影,卻能悄悄進入我們的內心深處。在眾多聲音之中,我最喜歡的,是那從窗外吹進來的風聲

    風聲很輕,有時甚至輕得讓人幾乎察覺不到。但當我靜下來,就能聽見它在窗邊、在樹梢、在耳邊低語。那聲音不高亢,也不華麗,卻像是一首輕柔的音樂,在我忙碌的生活中為我劃出一個安靜的角落。

    我最喜歡在夜晚聽風。當城市的喧囂漸漸沉寂,當燈光一盞盞熄滅,房間裡只剩下我和那微微流動的空氣。風從窗戶縫隙穿過,發出「呼──」的聲音,像是在替我說話,也像是在傾聽我沒說出口的話。那聲音不打擾我,卻一直都在,陪著我度過每一個獨處的時刻。

    還記得有一次,我在夜裡因為一場與朋友的誤會而難過,翻來覆去睡不著。媽媽已經睡了,手機也不想碰。我只是坐在書桌前發呆,窗外的風輕輕吹進來,吹動了桌上的紙張,也吹散了我心裡的混亂。那聲音一陣一陣,有時像安慰,有時像低語。我不記得那晚過了多久,但我記得,那聲音讓我安靜下來,也慢慢釋懷了。

    風聲不只是安慰,它也是提醒。有時下課後走在校園裡,風從操場吹來,穿過樹葉,帶起沙沙聲。我喜歡那樣的風聲,它讓我覺得自由,也讓我想起自己不是被功課困住的人,而是還能奔跑、還能仰望天空的自己。風聲總在我疲憊的時候出現,像是在說:「你還在,你可以繼續走下去。」

    也許有人覺得風聲太普通,不如音樂動聽,不如人聲親切。但正是因為它普通,它才容易被忽略,也因此顯得特別珍貴。風聲沒有明確的形狀,卻能帶來情緒的改變;它從不強迫你注意它,卻總在你需要的時候出現。

    我喜歡風聲,因為它自由,不受拘束;我喜歡風聲,因為它包容,無聲地擁抱一切情緒。它像一位老朋友,不說教、不打擾,卻總是知道什麼時候該來,什麼時候該靜靜離開。

    我最喜歡的聲音,是風的聲音。它陪我度過孤單的夜晚,也陪我在日常中尋回安靜與自我。它不需要被記住,卻永遠留在我的記憶裡,像一條透明的絲線,牽引著我走過每一段有風的日子。


一、段落分析

 

第一段(引題與破題)

 

「聲音,有時是記憶的鑰匙……從窗外吹進來的風聲。」

 

功能:從聲音的抽象特質切入,鋪陳情感氛圍後點出主題「風聲」。

技巧:開頭具詩意與哲思,情境感強,引出主題自然不生硬。

 

第二段(聲音特質描寫)

 

「風聲很輕……劃出一個安靜的角落。」

 

功能:描寫風聲的特徵與感受,建立情緒與風聲的連結。

技巧:使用對比(不高亢、不華麗 vs 輕柔、音樂),語言優雅,增添情感深度。

 

第三段(夜晚聽風的經驗)

 

「我最喜歡在夜晚聽風……每一個獨處的時刻。」

 

功能:具體描寫聽風的時空與情緒背景,展現風聲的陪伴感。

技巧:用聽覺+觸覺+心理描寫,構成感官完整體驗,語氣溫柔細膩。

 

第四段(特殊事件+情緒安撫)

 

「還記得有一次……也慢慢釋懷了。」

 

功能:透過具體經歷呈現風聲如何在低潮時給予安慰。

技巧:事件鋪陳自然,情緒變化真實細膩,讓聲音與情緒高度結合。

 

第五段(日常體驗與自由象徵)

 

「風聲不只是安慰……可以繼續走下去。」

 

功能:由夜晚場景轉至白天校園,強調風聲的正面提醒功能。

技巧:轉場自然,象徵與情感融為一體,語言有節奏感與張力。

 

第六段(回應他人看法,轉為自我感受)

 

「也許有人覺得風聲太普通……特別珍貴。」

 

功能:設立對比觀點,強化風聲在主角心中的價值。

技巧:反問與對比交錯使用,加強說服力與情感真誠度。

 

第七段(聲音擬人化,深化情感)

 

「我喜歡風聲……什麼時候該靜靜離開。」

 

功能:將風聲人格化,賦予情感與角色,呈現內心的依賴與親密感。

技巧:擬人+排比,讓風聲成為生命中有溫度的陪伴者。

 

第八段(總結與昇華)

 

「我最喜歡的聲音,是風的聲音……走過每一段有風的日子。」

 

功能:總結風聲的陪伴價值,昇華為生命中恆久的情感線索。

技巧:呼應開頭,語氣溫柔收束,結尾具文學感與餘韻。


二、寫作技巧總整理

技巧名稱

範例或說明

功能與效果

詩意開頭

「聲音,有時是記憶的鑰匙

營造文學氛圍,引人入勝

對比法

普通 vs 特別、嘈雜 vs 安靜

突顯風聲的價值與感受

感官描寫

「風吹動紙張」、「呼──的聲音」

增加臨場感與細緻度

心理描寫

「釋懷了」、「心裡的混亂被吹散」

呈現聲音與情緒的交織

擬人法

「風像老朋友,知道何時該來」

使自然聲音充滿情感溫度

層次轉換

夜晚校園記憶象徵

結構清晰,情感層層遞進

首尾呼應

第一段提風結尾以風聲收束

結構完整,主題集中有力

 

我最喜歡的一種聲音

 

    在生活的喧囂與忙碌中,我最喜歡的,不是人群的歡笑聲,也不是城市的熱鬧聲,而是那一波接一波、從海岸傳來的海浪聲

    那是一種特別的聲音,它不急不躁,卻不曾停止;它不大聲吵鬧,卻擁有穿透人心的力量。當我站在沙灘上,赤腳踩在溫熱的沙粒中,耳邊響起「哗────」的海浪聲時,我彷彿能聽見大海的呼吸,也聽見自己內心的聲音。

    我第一次真正愛上海浪聲,是在一次家庭旅行中。那天傍晚,我獨自坐在海邊,沒有帶手機,也沒有講話,只是靜靜看著天邊的夕陽慢慢沉入海平線。浪花一波波拍打著岸邊,節奏平穩而持續。那聲音像是一種安慰,像一位長輩溫柔地拍著我的背,不說話,卻讓人安心。

    那時我正因為轉學感到焦慮,害怕新環境、害怕交不到朋友,也害怕自己不夠好。但在那個寧靜的海邊,我什麼都不做,只是聽著浪聲,一陣又一陣地沖刷著我的思緒。原本糾結的心情,也隨著浪聲慢慢平靜下來。那天我才明白,原來大自然的聲音,也可以是一種療癒。

    從那以後,每當我心情不好、功課壓力太大,或是和朋友吵架時,我就會戴上耳機,播放海浪聲的錄音。有人喜歡聽音樂放鬆,我則喜歡那沒有旋律、卻有節奏的浪聲。它不會強迫我開心,也不會催促我振作,它只是陪我靜靜待著,讓我慢慢整理自己,重新出發。

    我也喜歡在開心的時候聽海浪聲。暑假和家人再度去海邊玩時,我們在沙灘上奔跑、堆沙堡,笑聲與浪聲交織在一起,像是寫在回憶裡的一首詩。那聲音成了快樂的背景,也讓我更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光。海浪聲不只是安慰,它也能收藏快樂,把美好的時刻一波波印在心裡。

    我想,海浪之所以讓我著迷,是因為它從不逃避,總是不斷靠岸、不斷離開,來來回回,從不停止。就像人生,不會一直順利,也不會永遠平靜,但只要像海浪一樣,一次次回來,一次次出發,就一定能前進。

    我最喜歡的聲音,是海浪的聲音。它不需要語言,卻能傳達安靜的力量;它不會停留,卻總會再來。每當我聽見它,我就知道,無論人生遇見什麼,只要還能聽見海浪聲,就還能重新站起來,繼續走下去。


一、段落分析

 

第一段(破題與引出主題)

 

「在生活的喧囂與忙碌中……從海岸傳來的海浪聲。」

 

功能:從對比日常聲音切入,突顯海浪聲的特殊與吸引力。

技巧:運用對比(人群、城市 vs 海浪),語氣沉穩,引出主題自然。

 

第二段(聲音描寫+聽覺感受)

 

「那是一種特別的聲音……也聽見自己內心的聲音。」

 

功能:描寫海浪聲的節奏與感受,開始連結內心狀態。

技巧:以比喻(大海的呼吸)展現聽覺的延伸,語言具詩意。

 

第三段(具體事件+心情轉變)

 

「我第一次真正愛上海浪聲……卻讓人安心。」

 

功能:描寫特定經驗(家庭旅行),使聲音與情感產生連結。

技巧:使用場景鋪陳(夕陽、浪聲、沉默),語氣溫柔,情感真摯。

 

第四段(聲音帶來的情緒支持)

 

「那時我正因為轉學感到焦慮……也可以是一種療癒。」

 

功能:深化聲音的意義,呈現其「安撫心情」的作用。

技巧:心理變化描寫細膩,由焦慮到釋放,情緒層次豐富。

 

第五段(延伸到日常使用)

 

「從那以後……重新出發。」

 

功能:說明海浪聲在生活中持續扮演的角色。

技巧:結合現代物品(耳機、錄音),讓文章貼近學生經驗。

 

第六段(海浪聲與快樂回憶)

 

「我也喜歡在開心的時候……印在心裡。」

 

功能:補充聲音不只療癒,也承載快樂記憶,呈現多重情感功能。

技巧:轉折自然,聲音成為情緒背景,強化回憶的深刻性。

 

第七段(象徵意義昇華)

 

「我想,海浪之所以讓我著迷……就一定能前進。」

 

功能:將海浪聲提升為生命態度的象徵。

技巧:比喻(海浪=人生節奏)、排比句型,語氣堅定有力。

 

第八段(總結與情感收束)

 

「我最喜歡的聲音,是海浪的聲音……繼續走下去。」

 

功能:回扣主題,強調聲音帶來的情緒支持與信念。

技巧:重複句式、情感昇華、語尾留白,收尾溫柔且有餘韻。


二、寫作技巧總整理

技巧名稱

範例或說明

功能與效果

對比開頭

城市聲音 vs 海浪聲

凸顯主題聲音的獨特性與吸引力

聽覺描寫

「哗────」、「一波波拍打」

讓讀者「聽見」文字中的聲音

情境鋪陳

夕陽、沙灘、沉默的自己

創造畫面感,增加情感真實性

心理變化描寫

焦慮釋放、安定重新出發

呈現聲音與內心的互動過程

象徵手法

海浪=不停止的人生節奏

提升聲音背後的哲思與意義

現代經驗結合

播放錄音、戴耳機聽浪聲

拉近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距離

排比句式

「它不需要語言,卻能傳達力量……

增強語氣與結構節奏感

首尾呼應

開頭提海浪聲結尾強化意義

結構完整、中心明確

 

我最喜歡的一種聲音

 

    這個世界上,有些聲音高亢激昂,有些輕柔低語。有些聲音只能短暫聽見,有些聲音卻會一直留在心裡。對我來說,最讓我感到安心、最讓我不願忘記的聲音,是媽媽安慰我的聲音

    那聲音不一定總是清楚的,有時只是幾句話,有時只是一聲輕輕的「沒事了」,卻總能在我難過的時候,像魔法一樣,讓我慢慢平靜下來。那不是什麼特別的語調,也不是刻意的語言,但因為是媽媽說的,所以特別溫暖,特別有力量。

    我第一次深刻感受到這聲音的力量,是在國小四年級那年。那天我考試失常,數學只考了五十分。我拿著考卷,站在放學人群中,眼淚快要掉下來。回到家後,我一言不發地把考卷放在桌上,躲進房間裡。過了一會兒,媽媽走進來,坐在我身旁,沒有責備我,也沒有嘆氣,只是輕聲說:「沒關係,這次不理想,下次一起努力,好嗎?」

    她說這句話的時候,聲音很輕,但語氣堅定。那不是要我馬上開心起來,也不是替我找藉口,而是讓我知道:我失敗了沒關係,她還是在我這邊。那一刻,我真的忍不住哭了,卻不是因為難過,而是因為有人願意接住我跌倒的時候。

    媽媽的安慰,從來不是大聲的鼓勵,也不是誇張的讚美。她總是用最平凡的語氣,說出最溫柔的話。有時是在我發燒躺在床上時,她坐在床邊說:「妳休息,我在這裡。」有時是在我被同學誤會、委屈得不想說話時,她拍拍我的背,輕輕地說:「我相信妳,慢慢來。」每一句話都很短,卻像一杯溫水,剛剛好地暖到心裡。

    現在我升上國中,生活變得更忙碌,也更常遇見挫折。每當壓力大到快撐不住時,我最想聽見的,不是誰的建議,也不是手機裡的音樂,而是媽媽那一句熟悉的聲音。就算只是簡單的「辛苦了」,我也會覺得所有的疲憊都有了出口。

    有時候我會想,媽媽的聲音之所以那麼有力量,是不是因為她總是知道我需要什麼。她不會問太多,也不會急著安慰,而是用她的語氣告訴我:「我在這裡,不急,慢慢來。」在這個世界上,也許沒有人能完全理解我,但媽媽的聲音,總能讓我覺得被理解、被接納。

    我最喜歡的聲音,是媽媽安慰我的聲音。它不響亮,卻穿透心底;它不華麗,卻溫柔踏實。在我脆弱的時候,它像一張厚實的被子,包住我、守住我,也慢慢撫平我。也許有一天我會長大、離開家,去到很遠的地方,但我相信,媽媽的聲音,會一直留在我心裡,陪著我往前走。


一、段落分析

 

第一段(破題與點題)

 

「這個世界上,有些聲音高亢激昂……是媽媽安慰我的聲音。」

 

功能:從各種聲音的特性切入,引導讀者思考「哪些聲音會留在心裡」,自然帶出主題。

技巧:語氣溫柔、書面感強,句型有節奏,點題清楚。

 

第二段(聲音的特質描寫)

 

「那聲音不一定總是清楚的……特別有力量。」

 

功能:描寫媽媽聲音的語氣、節奏與給人的感覺,鋪陳出「聲音為何動人」。

技巧:對比(不是語調特別,是情感真實),語言樸實卻動人。

 

第三段(具體事件一:考不好被安慰)

 

「我第一次深刻感受到這聲音的力量……她還是在我這邊。」

 

功能:用具體生活經驗來說明「聲音的意義」,情境真實、情緒明確。

技巧:場景描寫+心理變化交替進行,使讀者進入主角的感受中。

 

第四段(其他生活情境的重現)

 

「媽媽的安慰,從來不是大聲的鼓勵……剛剛好地暖到心裡。」

 

功能:列舉生活中不同時刻的媽媽聲音,豐富主題、拓展情感層面。

技巧:語句對稱(「有時是在……有時是在……」)、比喻(像一杯溫水),語言層次提升。

 

第五段(轉入現在的生活狀態)

 

「現在我升上國中……所有的疲憊都有了出口。」

 

功能:說明媽媽的聲音如何陪伴成長、面對壓力,展現主題延續性。

技巧:現實情境描寫與情感呼應,情真意切,具現代感。

 

第六段(聲音的力量來源)

 

「有時候我會想……被理解、被接納。」

 

功能:反思媽媽聲音之所以有力量的原因,深化主題。

技巧:語氣沉靜,使用反問、層遞句型,提升情感厚度與思辨力。

 

第七段(結尾昇華)

 

「我最喜歡的聲音……陪著我往前走。」

 

功能:總結主題,強化情感,延伸至未來的「記憶延續」。

技巧:比喻(聲音像被子)、情感昇華、首尾呼應,收尾溫柔而有力。


二、寫作技巧總整理

技巧名稱

範例或說明

功能與效果

破題自然

「聲音……會一直留在心裡」

與主題連接順暢,有文學感

感官描寫

「聲音很輕」、「語氣堅定」、「輕聲說」

豐富聽覺與情緒表達層次

生活場景舉例

考試失常、生病、誤會等

強化真實感與情感共鳴

心理描寫

緊張、內疚、釋懷、被接納

呈現情緒轉變,帶出聲音意義

語言風格一致

文字溫柔、有層次,避免過度口語

建立穩定敘事語氣,提升質感

象徵與比喻

「像一杯溫水」、「像一張厚實的被子」

增強語言美感與主題深化

首尾呼應

開頭提到「留在心裡的聲音」結尾延伸至未來記憶

結構完整,主題統一清晰

 

我最喜歡的一種聲音

 

    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聲音,有的熟悉、有的陌生;有的會隨時間淡去,有的卻會深深留在心裡。對我來說,最特別、最有溫度的聲音,是外公外婆在市場賣水果的聲音

    那聲音不像音樂那樣動聽,也不像鳥鳴那樣清脆,它混雜著人聲、笑聲、討價還價的聲音,有些吵、有些亂,但對我來說,那是一種屬於家的聲音,一種會讓我安心的背景音。

    小時候,我常被媽媽帶去市場找外公外婆。遠遠地,我就能聽到熟悉的喊聲:「來喔!香蕉香甜又便宜,西瓜現切現吃!」那聲音中氣十足,像是用盡了全身的力氣,也像是每天清晨市場最熱鬧的開始。每次聽見這聲音,我的腳步就會不自覺地加快,因為我知道,他們就在前方。

    外公外婆擺攤多年,從天還沒亮就開始準備,到中午才休息。那小小的一個攤位,擺滿了水果,也擺滿了他們的辛勞。外公負責切水果,動作俐落,嘴裡不忘吆喝;外婆站在秤前,笑咪咪地和客人聊天。當他們一起喊出招呼聲的時候,那聲音特別有節奏,也特別有力量,彷彿整個市場都被他們的熱情帶動了起來。

    我有一次曾站在攤位後幫忙遞袋子,那時我才發現,看似簡單的叫賣,其實要靠眼力、聲量和反應力。當我學著外公的語氣喊出第一句「哈密瓜甜喔~」,卻被自己的聲音嚇了一跳,外婆笑著拍拍我說:「沒關係啦,聲音出來就對了。」那一刻,我覺得自己也成為了這聲音的一部分。

    隨著年紀漸長,我去市場的次數變少了,但每當假日陪媽媽回鄉,我還是會遠遠聽見那熟悉的喊聲。聲音似乎變慢了一點、沙啞了一些,但語氣裡的熱情沒有變。我坐在攤位旁,看著他們一邊笑一邊忙,忽然覺得,這些年來他們從沒說過什麼大道理,卻用那一聲聲叫賣,教會了我什麼是認真、堅持與溫柔。

    我最喜歡的聲音,是外公外婆賣水果的聲音。那不只是一種生活的聲音,更是一種愛的聲音。它沒有華麗的詞句,卻說出最踏實的生活態度;它沒有特別的旋律,卻在我心中留下最深的印記。

    我知道,總有一天他們會退休,這聲音可能會慢慢從市場中消失,但它永遠不會從我心中離開。只要我還記得清晨的市場、滿滿的水果香和那一句「香蕉便宜喔~」,他們的聲音就會一直陪著我,像是一首永不結束的歌,在我記憶裡輕輕地唱著。


一、段落分析

 

第一段(破題與引出主題)

 

「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聲音……外公外婆在市場賣水果的聲音。」

 

功能:以聲音的多樣性引入,從抽象情感過渡到具體主題。

技巧:語氣平實,鋪陳自然,具書面語感;點題清楚而富感情。

 

第二段(聲音印象描寫)

 

「那聲音不像音樂……讓我安心的背景音。」

 

功能:描寫聲音特質,並賦予主觀情感意義。

技巧:對比(音樂 vs 吆喝聲)、主觀感受描寫,增強聲音的情感重量。

 

第三段(生活場景描寫)

 

「小時候,我常被媽媽帶去市場……他們就在前方。」

 

功能:描寫「聽見聲音」的經驗與期待,將聲音具象化。

技巧:動作描寫+心理描寫並用,營造親情的期待感。

 

第四段(勞動過程描寫)

 

「外公外婆擺攤多年……都被他們的熱情帶動了起來。」

 

功能:描寫叫賣聲背後的辛勞與生活畫面,聲音與日常勞動結合。

技巧:人物互動+動作描寫,使聲音具有生活層次與情感厚度。

 

第五段(個人參與經驗)

 

「我有一次曾站在攤位後幫忙……也成為了這聲音的一部分。」

 

功能:從旁觀者轉為參與者,深化聲音與自我之間的連結。

技巧:細節描寫+對話呈現(外婆安慰語),讓親情自然流露。

 

第六段(時間推移與聲音變化)

 

「隨著年紀漸長……認真、堅持與溫柔。」

 

功能:呈現聲音隨歲月變化、情感沉澱與個人成長體悟。

技巧:由「聲音變沙啞」象徵歲月,延伸至人物形象與價值觀。

 

第七段(總結與昇華)

 

「我最喜歡的聲音……輕輕地唱著。」

 

功能:回扣主題,總結聲音的意義,延伸至未來記憶的保存。

技巧:運用排比、比喻(永不結束的歌),情感收束有力、餘韻深長。


二、寫作技巧總整理

技巧名稱

範例或說明

功能與效果

對比手法

音樂 vs 吆喝聲、華麗 vs 踏實

凸顯聲音的特殊與情感價值

感官描寫

聽覺(喊聲、叫賣)、嗅覺(水果香)

創造場景臨場感

心理描寫

腳步加快、覺得安心、成為一部分

展現聲音對主角的情感影響

對話描寫

「香蕉香甜又便宜!」、「聲音出來就對了。」

增強真實性與人物溫度

象徵手法

聲音象徵勤勞、愛與堅持

提升主題層次與情感厚度

成長敘事

小時候聽聲音長大參與理解背後意義

增強時間感與情感深度

比喻與排比

「像是一首永不結束的歌」

增加語言美感與收尾力道

首尾呼應

開頭點出最溫暖的聲音結尾強調聲音留在心中

結構完整,主題清晰

 


尊重原著版權,未經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