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謝此表格設計(分為四大項)的設計者!前人的心血,無論後人採用多少,都別忘了前人的努力!
★此評語表原始出處已不詳,且完全經由畢老師依據學生常出現的情況做了修改,可供教師勾選或學生自評使用。深深感謝設計此表格的人。以下均由畢仙蓉老師提供,多數在《畢老師寫作裁縫室》歷史紀錄可搜尋得到,少數是近兩年批改作文新增。 作者:畢仙蓉老師
非常感謝此表格設計(分為四大項)的設計者!前人的心血,無論後人採用多少,都別忘了前人的努力!
★此評語表原始出處已不詳,且完全經由畢老師依據學生常出現的情況做了修改,可供教師勾選或學生自評使用。深深感謝設計此表格的人。以下均由畢仙蓉老師提供,多數在《畢老師寫作裁縫室》歷史紀錄可搜尋得到,少數是近兩年批改作文新增。 作者:畢仙蓉老師
畢仙蓉老師對考生的三大叮嚀/畢仙蓉
第一叮嚀
無論什麼作文題,都要有一個中心思想,且一個就好,多了則不好寫(全文),因為想表達的東西多了,章法就容易混亂。下筆之前務必先想好:我要藉由這次題目告訴讀者什麼道理(請記得在寫作測驗裡,閱卷老師是第一預設讀者,文章等於是寫給他看的,即是要得到他的肯定)。」至於什麼是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作者在文章中要表達的貫穿全文的核心,是提綱挈領的道理,是作者在文章中努力通過各種細節來闡明的中心議題。簡單地説,中心思想就是作者要告訴我們的道理和內涵。~《百度百科》」
請考生複習
第二叮嚀
文中的一切論述與例子,皆與這個中心思想息息相關。例如有個作文題是讓學生分析自己偏屬於心理學家榮格提及的內向型人格或外向型人格(惠文高中【國中部】三年級112學年第二學期第一次定期評量寫作測驗題,張芳瑜老師命題),學生不能僅是分析完就算了,下筆之前必須先想好「為什麼要做這樣的分析?」「是想藉這次分析傳達一個什麼道理讓大家知道?」而這個道理最好在破題時,即精彩有力地說出一部分,留著大部分於結論時強調,使首尾相呼應,而結論如果能再加入名句或自創的錦句(修改自名句也無妨)與中心思想相呼應,那麼說理更具力量(氣勢),文章也有個漂亮的收尾,不是嗎?
關於文章結構
請考生複習
第三叮嚀
連結本身生活經驗,尤其是對「第一預設讀者」誠懇地談自己的經歷,更容易給人真誠、貼切、不誇張、不牽強的感覺(就算虛構的故事也要切記:務必給人真誠、貼切、不誇張、不牽強的感覺)。切記:敘事要有重點(甚至有精采處),無關痛癢的話都不要寫入(說理時,亦然,要謹記中心思想是什麼)。
請考生複習
附圖
惠文高中【國中部】三年級112學年第二學期第一次定期評量寫作測驗
張芳瑜老師命題(以下經張芳瑜老師同意刊登)
尊重原著版權,未經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惠文高中國中部三年級第三次定期評量寫作測驗答案紙
※請使用黑色墨水的筆由上而下,由右而左書寫。 ※請於答案紙上作答。請依照題意作答。請注意作答時間的控制。
※不可使用詩歌體,不可洩漏私人身分,書寫內容不得超出答案卷格線外框,答案卷上不得作任何標記。
題目:沒想到 出題者:蘇庭儀老師 聯合審題
說明:在<湖心亭看雪>一文中,張岱原本認為只有他獨自賞雪,沒想到,遇到有相同雅興的朋友,又可謂人生一樂事!人生處處是意外,這些「沒想到」堆疊了我們的生活。或許有些比預期的好(例如:羽球一姐戴資穎在落後四個賽末點、晉級無望的情況下,沒想到竟瘋狂逆轉,奪得冠軍,印證堅持的重要);有些則是更糟(例如:期待八年的畢旅,沒想到卻因途中任意嬉鬧,小腿骨折送醫急救,錯失與朋友難得的歡聚時刻,應驗了樂極果然生悲)。沒想到的事,往往讓我們的成長過程多了驚嘆,悲喜交織,請以「沒想到」為題,寫出一次令你「轉悲為喜」或「轉喜為悲」的經驗、感受及最終收穫。
以上感謝蘇庭儀老師提供
以下結構分析參考
2021年 國中生寫作練習前後指導——改寫自2019年 臨陣磨槍之作文講義/畢仙蓉
「沒想到」文章結構分析/畢仙蓉老師
第一段(自然段):讓讀者看出此篇想表達的觀念是什麼,或很可能是什麼。這觀念必須與第二段的事例相關。
※提醒一:在說故事之前,心中應該先有一個譜,就是先想好:要藉故事告訴人們什麼道理?有了這個道理作底,再去思考哪一段學習經驗正好印證了它。
※提醒二:建議破題(使閱卷老師確信你未偏離主題), 直接將自己欲藉題目傳達的主旨表眀清楚(千萬不要有這類呆版的句子:「我想藉這個題目告訴大家……」)。書寫三至五行即可,留一部分道理於結論完成。
第二段:舉事例。在第一段表達論點的時候,即應該就二、三段的例子來說理。換言之,第二段開始舉例(也許此例無法在一個「自然段」裡說盡,必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自然段才能說完,而形成一個「意義段」),例子必須支持第一段的論點。
※何謂自然段、意義段?凡文章中,每起一段,即會在那段的第一字之前空兩隔,那種段落區分法就叫「自然段」。無論「自然段」分成幾段,只要是能將一個意思表達完整的就是一個「意義段」。
第三段(意義段):與第二段(意義段)形成對比的寫法。第二段寫的是負面(遇到挫敗)的遭遇與心情,第三段則以正面(事情出現轉機)的遭遇與心情做對比。「說明」中強調「『轉悲為喜』或『轉喜為悲』」,所以本題在轉變前後的情況,都必須描述清楚,不可三言兩語帶過。
※提醒:主要事件最好有精采處。「精彩處」,是指全文最能抓住讀者注意力,最會牽動讀者閱讀情緒的地方。需要你真誠且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情感,並且善加運用學過的摹寫技巧(營造畫面),盡量為事件製造亮點(能引入注目的焦點)。
第四段(意義段):「說明」中提到的「最終收穫」,不僅是表面的收穫(如事情的成功或物質、精神等收穫),還要說明學習過程的意義,乃至人生領悟。
※提醒一:一般作文考試不是希望考生說完故事就好,若不在故事之後說明意義,老師怎知學生的思想深度?看不到深度思想的作品,很難被肯定是佳作。
※提醒二:結論應該讓文章有完整結束的感覺。所謂「完整的結束」,就是強調主題,讓讀者明白你在文中所舉例子與主題的關係。
※提醒三:文章結尾如果不能巧妙的放入題目,以再次提醒讀者關於它的重要,那麼又何必要以它為題呢?可惜很多學生就是喜歡擅自更改題目──我不是指直接將題目畫去,而是全文從頭至尾不讓讀者看出他寫的是哪一道題目,又或者讓讀者誤以為他寫的是某一道題目──但偏偏這些都不是規定的題目!好比此題「沒想到」,有學生從頭至尾使人看不出題目是「沒想到」,還以為他將題目視為「一次難忘的經驗」、「影響我最深的人」、「最好的禮物」……,不同的作文題目或許都有可以拿來做為另一道題目借用的材料,但作文考試就是不能有絲毫偏題的可能。所以不只是文章結尾,就連文章開頭,都要讓「第一預設讀者(閱卷老師)」容易明白你的作品沒有偏離主題(題目在文章的首、中、尾各提到一次就好,再多就呆版)。
第五段(意義段):大部分的學生在第四段就結束全文,之所以寫至第五段,是建議同學不妨以錦句收尾,更具力量。錦句可以是名言,可以是自創,也可以是改自名言。
例如關於「堅持到底」的勵志語錄 選自《投資網誌》
★放棄很簡單,堅持最難!
★所有偉大的事,都是因為堅持才得以實現的。
★水滴終可磨損大石,不是因為它力量強大,而是由於晝夜不捨的滴墜。
★只有毅力才會使我們成功,而毅力的來源在於毫不動搖,堅持採取為達到成功所需要的方法。
★無論什麼時候,遇到什麼困境,我都絕不允許自己有半點灰心喪氣。
★你可能會經歷多次失敗,但你絕不可被打倒。
※提醒(下筆前,即應提醒自己:要藉故事告訴人們什麼道理?):
有些同學的所舉的例子,應該是要藉本論的事件傳達「努力」與「成功」的關係,以上錦句皆可用於開頭和結論(尤其是結論)。因此,在敘事的時候就要有關於以上錦句的畫面(情形)出現,如此在結論說理借用那些錦句時,才能與前文例子相呼應——這樣全文不就是「結構完整」且「內容充實」了嗎?
※最後提醒:不只是文章結尾,就連文章開頭,都要讓「第一預設讀者(閱卷老師)」容易明白你的作品沒有偏離主題(題目在文章的首、中、尾各提到一次就好,再多就呆版)。
尊重原著版權,未經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我做到了」表揚大會
說明:如果邀請你分享自己的成功經驗,參加「『我做到了』表揚大會」,你準備提供什麼樣的事蹟?它是怎樣的挑戰,困難之處為何?它對你的意義又是什麼?請以「『我做到了』表揚大會」為題,寫下你的經驗、感受與想法。
文章重點就在【說明】中
事蹟、挑戰、困難、意義——其中「挑戰」與「困難」即是「事蹟(事件)」的過程,最後一項是從事蹟中得到的啟發。此外,「表揚」也是重點,若是忽略它,文章可能寫成「一次失敗的經驗」,造成偏離主題的情形。雖然兩個題目都必須談及失敗經驗,但「『我做到了』表揚大會」比「一次失敗的經驗」多強調了「表揚大會」,那就要多寫到接受表揚時的感受。請以「三W」法就此兩個題目試著練習思考文章結構的安排(可參考〈從「論據」在一篇論說文中的分量談至如何表達「看法」/畢仙蓉老師〉)
書寫順序
是先遇到「困難」才會想「挑戰」,還是先有「挑戰」之心,才發現「困難」呢?文無定法。或許「想挑戰自我」→「挑戰途中遇到困難」→「決心挑戰困難」→「最後超越自我(所以值得表揚)」,較可說是事件完整的過程。
文章起頭(以下節錄自舊作〈「這一次,我終於做到了」一文總評/畢仙蓉〉)
文章開始最好能展現作者的內涵,使閱卷老師認為此文值得一讀。所以建議考生在第一段就寫些較有深度的話(但不可天馬行空、令人看不出主旨)。以下是汪艾陵同學的寫法,頗受閱卷者青睞:「我永遠不會忘記那一句話:『失敗,是人生必經的路程,好比海水深處的暗礁;而成功,則是越過礁岩之後激起的浪花。唯有堅持到最後關頭的人,才有資格享受成果的美好。』因為我親身體驗了跨越障礙後所得的果實是那麼香甜、那麼美好……。」
*如何寫才能像這樣的起頭?可把事件給你的啟發,放一部分在開頭,另一部分則在事件之後。
正文(以下改寫自舊作〈「這一次,我終於做到了」一文總評/畢仙蓉〉)
採說故事的方式(就本題而言)。既然題目強調「表揚」,更要有光明、積極的思想(請參考〈第一次定期評量寫作測驗講評與一般寫作指導/畢仙蓉老師〉其中「審題」之「辨識題目的味道」);然必須先交代之前的失敗狀況(切記:不可喧賓奪主──占太大篇幅,畢竟題目不是「一次失敗的經驗」,而是「『我做到了』表揚大會」)。文章有「手術前」(就本題來說是「成功之前」)與「手術後」(就本題來說是這一次成功的「表揚大會」),對比,才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結論
結論應使文章有完整結束的感覺。所謂「完整的結束」,就是強調主題,讓老師清楚知道你談的重點,也更清楚文中例子與主題的關係。「我做到了」這句話的意義,應該有它想強調的學習態度,有它想啟發讀者的話。若能以正能量的金句結尾,除了能增強作品的力量,也更能呼應題目中「表揚」二字的光明精神。
課後練習
請試比較「一次失敗的經驗」(甲)與本題「『我做到了』表揚大會」(乙)兩題寫作手法相異處
可採「結構分析(段落)」簡述(請參考〈從「論據」在一篇論說文中的分量談至如何表達「看法」/畢仙蓉老師〉)
甲
乙
依據〈寫作測驗前的重點複習〉
分析「『我做到了』表揚大會」文章結構/畢仙蓉
「我做到了」表揚大會
說明:如果邀請你分享自己的成功經驗,參加「『我做到了』表揚大會」,你準備提供什麼樣的事蹟?它是怎樣的挑戰,困難之處為何?它對你的意義又是什麼?請以「『我做到了』表揚大會」為題,寫下你的經驗、感受與想法。
一、「三W」寫作法
1. What:什麼樣的事蹟、什麼樣的挑戰與困難
2. Why:為什麼想挑戰它(它對你而言的意義)
3. How:挑戰的過程如何、接受表揚時的心情如何
二、文章結構
第一段:先說理,說明自己想表達的觀念。這觀念必須與第二段的事例相關。
第二段:舉事例,談提供的事蹟(主題):什麼樣的事蹟、什麼樣的挑戰與困難。
第三段:與第二段形成對比的寫法。第二段寫的是負面(遇到挫敗)遭遇與心情,第三段則舉正面(挑戰成功)做對比。
第四段:分析挑戰過程的意義。
第五段:接受表揚時的心情如何。
How還可以包括「如何善用」、「如何做到」、「如何改變」、「如何更好」……,視題目及其說明而定。
112 會考作文題,先呈現「近年來臺灣民眾最喜愛的影劇類型統計」,再要求考生「說明自己對圖表的理解,並結合經驗或見聞寫下感受或想法」。
無論作文題目怎麼設計,考生應該要知道寫作測驗的目的,是要學生「能寫」。因此以今年這種題目設計來說,目的當然不是要學生分析圖表,更不會將重心放在是否能先讀懂圖表。命題老師也深知寫作測驗的目的,因此在試題上,有這兩句話:「例如:浪漫愛情電影仍有人喜愛,因為滿足了人們的期待」、「例如:和家庭倫理劇相比,更多人喜歡刺激的恐怖驚悚劇」——提供給無論能否讀懂圖表的考生——證明圖表設計並非寫作測驗的重心。至於今年的題目該如何安排文章結構,我相信國文老師平日都已對學生強調「結構」的重要,有的老師甚至還教了各種寫作方式。今天我僅借五月十六日《畢老師寫作裁縫室》發表的《藉「做自己或為別人」一題談文章結構》來談。以下談的段落是指「意義段」(凡文章中,每起一段,即會在那段的第一字之前空兩隔,那種段落區分法就叫「自然段」。無論「自然段」分成幾段,只要是能將一個意思表達完整的就是一個「意義段」——《作文總評與學生自評Ⅱ/畢仙蓉老師》)。
第一段先說理:讓讀者看出此篇想表達的觀念即是什麼,或很可能是什麼。不妨先說明自己的喜好(哪一類型的影劇)與反對(較不喜愛哪一類型的影劇)、主張(支持某類型影劇的理由,以及這類型影劇的影響力)。第一段若提到主張,建議簡明扼要地說,等進入本論再詳述並且舉例。
在第一段表達論點的時候,即應該就二、三段的例子來說理(如前段所述)。換言之,第二段開始舉例,例子必須支持第一段的論點。平常不看影劇的學生,或者看過也早已不記得內容的,皆不必慌張,就拿閱讀過的故事來當作影劇內容(不是有許多影劇改編自小說嗎?)寫來就像真看了哪部影劇即可。
第三段寫什麼呢?來個反差又何妨?第二段如果舉的是自己喜愛的類型,第三的例子就舉自己不喜愛的類型。
許多學生喜歡一個例子接著一個例子地寫,這跟「掉書袋(引經據典,咬文嚼字的毛病)」沒兩樣。再說,讀者(尤其是第一預設讀者——閱卷老師)會認為這考生不過是在背書而已。因此我建議考生:背書要背得自然、背得有思想。請記得在例子與例子的中間,務必要有「使兩個例子文意連貫」的「說理」。依據112 會考作文題的要求:「對於上述圖表顯示的類型喜好,簡要說明你的理解是什麼」,在進入第二段的開始,或者第二段例子講述完畢之後(二擇一),要適時放入自己的理解,簡要一提,如:雖然「浪漫愛情電影」占的比例很少,但我就是喜愛這類型電影,因為它滿足了我的期待(善用「寫作說明」)。或如:雖然許多人喜歡「恐怖驚悚類」(善用「寫作說明」),但我就是不喜歡這一類的影劇。而為了使第二段與第三段的例子文意連貫(文氣也連貫),我建議將自己對那張統計圖表的理解,放在兩個例子中間,就自己喜好某類型影劇與不喜好某類型戲劇的理由,做個詳述。這時切記重心放在自己喜好的影劇類型,說明這類型影劇的正面影響力。至於不喜愛的影劇類型,在文章裡是「反襯」作用,因此論述不喜愛的理由時,務必說明這類型影劇的負面影響力。
在第三段的例子結束之後,不要急著為全文做結論,否則會給讀者感覺:你不過是背完了一個故事。至少要為這個例子做個結語,強調這類型影劇對你來說卻不如哪一類型影劇令你喜愛。
第四段要為全文做個總結,堅持自己的主張(切記:說理要圓融),使文章首尾呼應,結構更完整。若還有時間寫個第五段,那麼就「延伸立意」,鼓勵讀者接觸哪一類型的影劇,它能帶來什麼樣的收穫,也可提醒讀者勿忘紙本閱讀的必要與樂趣。
尊重原著版權,未經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做自己」、「為別人」是兩種為人處世的態度,無論選擇哪一種來論述,都要表明自己的「論點」,而論點必須有例子作為證明,例子便稱為「論據」。
我在〈從「論據」在一篇論說文中的分量談至如何表達「看法」〉談過「論據」在論說文中的分量。那段文字一開始是強調:說理若要使人信服,就需要有憑有據(論據)。下筆前,應該先思考自己想跟讀者說什麼道理,這道理又跟打算舉的例子,其中的哪些部分相關。那屆的學生,「敘事能力強,說理能力弱」的偏多,因此我才寫了那篇文章。這屆的學生有的是「敘事能力強,說理能力弱」,有的是「說理能力強,敘事能力弱」。至於「敘事能力弱,說理能力更弱」的則不在少數。無論如何,論說文就是要有「論點」和「論據」。重溫〈從「論據」在一篇論說文中的分量談至如何表達「看法」〉:
「論據」在論說文中所占分量究竟多少?我曾說倘若文章分成四段,第一段先說理:讓讀者看出此篇想表達的觀念即是什麼,或很可能是什麼。第二段談例子(即「人物事件」),第三段為例子進行評論,第四段總結,清楚強調文章想告訴讀者的道理,而這道理絕對要與前述的例子(內容)相關,否則就不該談那些內容;這道理也是呼應,甚至加深第一段說的道理。
如今我以「做自己或為別人」這個題目來說,第一段先說明自己的主張。如果支持「做自己」比較重要,就要說明為什麼。第二段就要舉例證明第一段的論點。第三段寫什麼呢?來個反差又何妨?第二段如果舉的是「做自己」之後的好處(事件),那麼第三段就寫「不懂得做自己」的壞處(事件)。既然二、三段是對比情形,那麼在第一段表達論點的時候,即應該就二、三段的例子來說理(正、反面論述)。所以下筆之前要先構思,將大綱簡要地寫在題本上(千萬別寫在試卷上)。
大部分學生會在第四段作總結,總結必須清楚強調文章想告訴讀者的道理,而這道理絕對要與前述的內容相關,否則就不該談那些內容;這道理也是呼應,甚至加深第一段說的道理。不過,「做自己或為別人」這個題目若在第四段就作收尾,讀者(尤其是第一預設讀者:閱卷老師)會質疑:難道你沒思考「為別人」可能有比「做自己」更重要的時候嗎?甚至認為你說理不圓融(欠周到)。因此我建議學生多寫一段(共五段)。也就是在第五段才作總結,第四段先談什麼情況或原則,必須選擇「先為別人著想」,第五段再回到自己最初的主張,並以此作結。可否將四、五兩段互調?文無定法,只是我認為有始有終——以什麼立場開始,就以什麼立場結束。何謂「立場」?教育部國語辭典解釋:批評、觀察或研究某問題時所處的地位和所保持的態度。
如果支持「為別人」比較重要,作法請依上述類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