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日 星期四

作文總評與學生自評III/畢仙蓉老師


    為什麼批改作文後要寫一篇〈作文總評〉?理由請參見〈作文總評與學生自評Ⅱ〉第一段。今天再就一次模擬考作文寫一篇總評,也請學生參照〈作文總評與學生自評Ⅱ〉學習單完成自評。
※不可使用詩歌體請使用黑色墨水的筆由上而下,由右而左書寫。
※不可在文中洩漏私人身分
※不可在文中使用真實的人名與校名。
題目:發現事物的另一面(出題者:不詳)
【說明】:我們總是習慣以眼睛所見、耳朵所聞的資訊來理解事物並做出結論。然而所有事物都有各種面向,不應該只從單方面進行評斷。一位看似難以親近的同學,其實嚴肅的外表是來自於對事物的認真;一位看似健康卻占用博愛座的年輕人,未讓座的原因其實來自坐著時看不出的腳傷。用心觀察生活中的人事物,了解事物本質的樣貌,才能避免落入偏頗的見解。請以「發現事物的另一面」為題,敘述一件經過觀察與思考的人事物,並說明自己前後觀點的改變與心得
【畢仙蓉老師分析】
    我曾在2017330日發表一篇〈「說明」影響布局〉裡強調:作文考試自從有「說明」引導寫作方向,寫作再也不是「借題發揮」的自由了。因為「說明」既是引導,也是限制。
    今日跟大家談批改〈發現事物的另一面〉會有那些評語,學生可以根據評語對照自己的作品——哪個評語即是反映自己作品的缺失;使用這份試卷的老師,也可參考這些評語,或許即發現批改試卷中即有這類的作品。
評語1:抄襲「說明」,容易讓閱卷老師想批評:「就知抄襲!」
評語2:雖然也可舉「說明」中的例子,但是沒有深刻的見解,又或者沒有生動的故事,文章很難吸引人。不吸引人的作品,怎拿高分?若加上說理又是抄襲「說明」,整篇更不像創作,不過是令人不以為然的抄襲之作。
評語3:「說明」限定「一件事」,但是文中在講述主要事件後,又接著敘述另一件事,且不是「點綴」而已,已經跟主要事件一樣有「誤解」、有「真相」,這使全文看來已不僅寫一件事,這就是偏題了。
評語4:「說明」希望你寫的是發現「那件事」的真相,而不是你如何體諒對方。你體諒對方,只是你自己的想法,不代表事實真相。雖然可以表達自己體諒對方,但必須先談「那件事」背後的真正原因,而且是值得讚許或值得同情的原因。例如:一個人看似冷漠,其實他冷漠的原因是……。「……」即是要你詳述原因。不能先寫對這人的感覺是「他冷漠」,而後卻寫你發現他其實有善良的一面,也不能談自己跟他接觸後發現彼此有共同興趣,因此說先前誤會他。「冷漠」跟「善良」或「共同興趣」根本無關係。想想:為什麼「說明」寫道:「看似……其實……來自……」?為什麼同學他難以親近,因為他不把時間浪費在跟他人聊天、聊是非,而是認真做好每一件事;為什麼那位年輕人坐在博愛座?原來他腳受傷了。以此類推:為什麼我迎面走向老師而對他微笑時卻得到他冷漠的表情?因為老師視力不好,看不清有一張對著他微笑的臉。而老師視力不好,是因為長年為學生認真製作講義,又認真做教學日誌以指導學生學習的結果……。
評語5:事件(故事)是全文重心,敘述要清楚(若是生動又更令人難忘),不要幾行就結束。想想:沒有清楚交代事件,讀者哪知道事物的表象與另一面各是怎麼回事?若不知怎麼回事,你說那麼多道理,還是沒有說服力。
評語6:內容應設計成被誤會的是他人,而不是你自己。你是一個旁觀者——探索(呼應「說明」強調的「觀察」二字)事情真相的人。
評語7:故事雖然生動,且事物的表象與另一面也都交代頗清楚,但是「說理」這部分卻幾行結束,且又沒有那種令人聽了想讚嘆「說得太好了」的句子,不易令人肯定「這學生真是個有想法、善分析、能深入思考的人」。如此就不要期望自己必得高分。
評語8:探索事件的真相,敘述頗生動,可惜真相之前的「誤解」卻沒說明過程(沒交代)。從「誤解」至「真相大白」的對比不鮮明,讀者便少了感動。
     以上評語,哪個是你作品的缺失呢?


【佳作欣賞】2017/11/3刊登
感謝以下作者願意提供作品供同儕參考:  








尊重原著版權,未經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