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資料《畢老師的寫作裁縫室》
2013/5/2模擬考作文題目:走過那段路
舊平臺
http://203.64.159.93/plogxx/index.php?blogId=21
已無法呈現紀錄
2013/5/2模擬考作文題目:走過那段路
畢老師挑選幾篇稱得上有水準的作品,經過作者本人同意,考考同學:它們遺漏了哪個細節〈因此未能拿到滿級分〉?或許同學納悶:既然是「細節」,對分數會有影響嗎?倘若大家聽過「魔鬼藏在細節裡」〈The devil is in the detail.〉,便不難知道這「細節」是導致「原本可能成功的事卻失敗」的結果。所以這細節還不重要嗎?
以下作品請同學根據《畢老師的寫作裁縫室》談過的幾個寫作要點來評論:
三、誰是說故事高手
四、其他〈除了上述三點,同學可發現其他問題〉
作者:黃若嫣
有人形容:人生是一條漫漫長路。而長路的盡頭不是人人冀望的永生,是人人聞之色變的死亡。如何不虛度人那短短數十年的生命,是非常弔詭;追求繁華,抑或簡簡單單的平凡……?
依稀記得,那是一條切割貧民窟與上流社會的道路:右側的馬路,是一塵不染、車水馬龍。夜裡,燈紅酒綠的一切,猶如天上繁星奪目。時常,貧民窟的孩子們站在那往裡頭盼望,尋找浮華的白日夢。那時,東馬路的管理人便會出面把他們趕回那又黑又暗、又臭又髒的西區。很多人在東區出出入入,有胖有瘦、有老有少,他們來尋找「幸福」,儘管手握名與權;反觀,左側馬路,黃土幾乎覆蓋了整片黑色柏油,是夜裡區裡唯一的亮點,其餘的是一片未央的黑暗──人們太窮,沒水沒電,點不起一盞燈,沒有宵小,大家都是一貧如洗、家徒四壁,沒什麼可以被偷走與偷走的。這裡沒有人在尋找「幸福」,能尋找到下一餐已不易,遑論「幸福」。或許對他們來說,活著便是最大的「幸福」。
東區的人用金錢、酒精來麻醉自己的孤寂,西區的人用生命來撫慰自己的無奈。為何在同一個時代背景下,人與人會有如此大的差別?或許這已經不是用貧富差距可以解釋,而是「人心」。
人總是為了追求更好的,而損壞原本已經夠好的。為何我們總學不會「知足」?
走過那一條切割貧富 的道路,我發現人生不過是不斷追求,而最後又捨棄的道路,不論是王維,還是全部人們,總是在年輕時鍥而不捨的追求名利、幸福,老年回首時才發現「幸福」一直在你的身邊,才淡泊名利,然後一生就這樣消逝了。
儘管繁華有多麼光彩奪目,珍惜眼前人,珍惜這一切!
平凡人擁有大多數的幸福,因為平凡一直是幸福的縮寫。
依稀記得,那是一條切割貧民窟與上流社會的道路:右側的馬路,是一塵不染、車水馬龍。夜裡,燈紅酒綠的一切,猶如天上繁星奪目。時常,貧民窟的孩子們站在那往裡頭盼望,尋找浮華的白日夢。那時,東馬路的管理人便會出面把他們趕回那又黑又暗、又臭又髒的西區。很多人在東區出出入入,有胖有瘦、有老有少,他們來尋找「幸福」,儘管手握名與權;反觀,左側馬路,黃土幾乎覆蓋了整片黑色柏油,是夜裡區裡唯一的亮點,其餘的是一片未央的黑暗──人們太窮,沒水沒電,點不起一盞燈,沒有宵小,大家都是一貧如洗、家徒四壁,沒什麼可以被偷走與偷走的。這裡沒有人在尋找「幸福」,能尋找到下一餐已不易,遑論「幸福」。或許對他們來說,活著便是最大的「幸福」。
東區的人用金錢、酒精來麻醉自己的孤寂,西區的人用生命來撫慰自己的無奈。為何在同一個時代背景下,人與人會有如此大的差別?或許這已經不是用貧富差距可以解釋,而是「人心」。
人總是為了追求更好的,而損壞原本已經夠好的。為何我們總學不會「知足」?
走過那一條切割貧富 的道路,我發現人生不過是不斷追求,而最後又捨棄的道路,不論是王維,還是全部人們,總是在年輕時鍥而不捨的追求名利、幸福,老年回首時才發現「幸福」一直在你的身邊,才淡泊名利,然後一生就這樣消逝了。
儘管繁華有多麼光彩奪目,珍惜眼前人,珍惜這一切!
平凡人擁有大多數的幸福,因為平凡一直是幸福的縮寫。
作者:溫卉蓁
台灣大道,也就是多年前的台中港路。從現在的新市政中心一路往火車站方向走去,我看見了許多故事,看見了全然不同的台中。
自哥哥統測的前兩個月開始,媽媽都會載著我到台中火車站附近的補習班接他回家。從家出發後第一眼看到中港路是現在的新市政區,「新光三越」和「大遠百」到十點多下班時間總是讓我們塞在那幾十分鐘。過了大墩後兩旁林立的飯店,常看見不少外國人在路上穿梭著。再來是「廣三」,憶起年幼和哥哥坐在門口旁的石椅等著整點時,大鐘上的娃娃表演,那是新光三越還沒有出現的年代,媽媽常拉著我和哥哥去那裡玩。再過一段路後,映入眼廉的是十幾年前的建築風貌,有些磚頭已裸露在外,有的早已人去樓空。平等街和自由路附近有很多現代化的相機行,這與旁邊金字招牌的相館成了強烈的對比。每每經過繼光街時,媽媽總是會說這是她高中時最多女孩來逛的街,但看到現在的樣子,真叫人難以置信。火車站在平日已看不到以前的熱鬧樣,唯有到星期五、六才看得到學生們回台中的景象。後火車站的新時代購物中心也早已不是以前那人擠人的樣子,取而代之的是附近幾條街的補習班。
每天二十分鐘的車程,我看見了都市的興起和沒落,從繁華到冷清,或許我無法體會那種年歲消逝的痛,但看見媽媽那一輩的市區,有種今非昔比的無奈和淒涼。
多年後,或許我對孩子說現在的哪裡怎樣繁華,他也會用不可思議的眼神望著我。
自哥哥統測的前兩個月開始,媽媽都會載著我到台中火車站附近的補習班接他回家。從家出發後第一眼看到中港路是現在的新市政區,「新光三越」和「大遠百」到十點多下班時間總是讓我們塞在那幾十分鐘。過了大墩後兩旁林立的飯店,常看見不少外國人在路上穿梭著。再來是「廣三」,憶起年幼和哥哥坐在門口旁的石椅等著整點時,大鐘上的娃娃表演,那是新光三越還沒有出現的年代,媽媽常拉著我和哥哥去那裡玩。再過一段路後,映入眼廉的是十幾年前的建築風貌,有些磚頭已裸露在外,有的早已人去樓空。平等街和自由路附近有很多現代化的相機行,這與旁邊金字招牌的相館成了強烈的對比。每每經過繼光街時,媽媽總是會說這是她高中時最多女孩來逛的街,但看到現在的樣子,真叫人難以置信。火車站在平日已看不到以前的熱鬧樣,唯有到星期五、六才看得到學生們回台中的景象。後火車站的新時代購物中心也早已不是以前那人擠人的樣子,取而代之的是附近幾條街的補習班。
每天二十分鐘的車程,我看見了都市的興起和沒落,從繁華到冷清,或許我無法體會那種年歲消逝的痛,但看見媽媽那一輩的市區,有種今非昔比的無奈和淒涼。
多年後,或許我對孩子說現在的哪裡怎樣繁華,他也會用不可思議的眼神望著我。
作者:謝佩璇
我曾多次往返那段路,坐在車裡,望著窗外一盞盞呼嘯而過的昏黃燈光,才剛剛告別一盞,下一盞又緊接著上場,就像是那時一次次收到病危通知,以為可以暫時放心,殊不知自身早已陷入一場生死拉鋸戰,而死神,從未走遠。
小學畢業那個暑假,於多數同學而言應是段短暫、閒適又美好的時光,對我來說卻是漫長又黑白。爺爺、外婆的病情突然惡化。棲身在台中,我們得隔三差五的北上探病。一開始,每每接獲病危通知,全家人就會陷入急躁、不安和恐懼當中,情緒十分低落。而當次數見多時,我們的心竟已麻木,只知盡快收拾行李,然後跟之前一樣,開上個數小時的車程,等待加護病房的探訪時間。那段時光,我的心充斥著不捨、悲傷、緊張、焦慮和不安,而又同時麻木著。
現在我由衷記得,那時外婆躺在病床上,身體插滿了管子和電線,眼睛望著前方,好似沒有焦距,床頭一遍遍播放著那音律單調、只有一句歌詞的佛經,我不知是否該抗議外婆還未離世,為何要播那佛經,或是讓這一句句的超脫,伴著外婆,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只是那時的我一直在思考:其實不捨的是活著的人,他們不知彌留人只剩下痛苦,也許離開才是一種解脫。最終長輩們也終於明白,同意放棄急救,不再讓爺爺和外婆飽受人間彌留的痛苦,不再讓電擊一次次焦黑他們蒼老的容顏。
事情結束後我懂得了放手和體諒,也明白了徒增生命的長度其實是種折磨,生命的寬度才是畢生所該追求。那段歲月,那條長長的、不見盡頭的高速公路,承載著我一暑假的痛苦與哀愁,也給了我一個體驗生離死別的機會,還找到了人生應該追求的方向。
小學畢業那個暑假,於多數同學而言應是段短暫、閒適又美好的時光,對我來說卻是漫長又黑白。爺爺、外婆的病情突然惡化。棲身在台中,我們得隔三差五的北上探病。一開始,每每接獲病危通知,全家人就會陷入急躁、不安和恐懼當中,情緒十分低落。而當次數見多時,我們的心竟已麻木,只知盡快收拾行李,然後跟之前一樣,開上個數小時的車程,等待加護病房的探訪時間。那段時光,我的心充斥著不捨、悲傷、緊張、焦慮和不安,而又同時麻木著。
現在我由衷記得,那時外婆躺在病床上,身體插滿了管子和電線,眼睛望著前方,好似沒有焦距,床頭一遍遍播放著那音律單調、只有一句歌詞的佛經,我不知是否該抗議外婆還未離世,為何要播那佛經,或是讓這一句句的超脫,伴著外婆,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只是那時的我一直在思考:其實不捨的是活著的人,他們不知彌留人只剩下痛苦,也許離開才是一種解脫。最終長輩們也終於明白,同意放棄急救,不再讓爺爺和外婆飽受人間彌留的痛苦,不再讓電擊一次次焦黑他們蒼老的容顏。
事情結束後我懂得了放手和體諒,也明白了徒增生命的長度其實是種折磨,生命的寬度才是畢生所該追求。那段歲月,那條長長的、不見盡頭的高速公路,承載著我一暑假的痛苦與哀愁,也給了我一個體驗生離死別的機會,還找到了人生應該追求的方向。
作者:蔡欣容
不論遇上什麼樣的大事,只要自己產生徬徨不安、焦躁難耐等負面情緒,我總會以這句話安撫自己:船到橋頭自然直,那段風風雨雨的日子我都能安然度過了。難道還會怕此時此刻的狀況嗎?然而,路是走過了,深刻的印象卻是怎麼也無法抹滅。
母親曾說過;「孩童有時的確天真可愛,但有時候他們的殘酷不輸給任何人。」乍聽時,我懵懵懂懂,不能理解母親的語意,直到走上那段人生歷程… …。
第一次接觸團體生活是在剛上幼稚園的時候。本帶著歡喜的心準備結交新朋友,沒想到卻因為一個可笑的理由被排擠——長得太高。當時,那家幼稚園老闆的女兒與我同班,是唯一比我還要高的人。她不高興我長得幾乎跟她一樣高,於是經常仗著她的身分優勢欺負我。
曾經是那樣的期盼,期盼有人願意為我挺身而出,說句公道話,但… …我的殷殷盼望落了空。孩童其實與幼獸沒有太大分別,生物本能會在他們身上發揮最大效用。他們本能地感受到那個對我頤指氣使的女孩。是那個地盤上的「王」,千萬不能違逆她,否則自己就會倒大楣。不僅如此,「王」就是他們的最高象徵,所做所為必定正確且高貴。孩童的另一項本能又發揮了作用——模仿。看到「王」那般厭惡我,他們也加入了欺負我的行列。
如今,我已不再是當年那隻不懂自保的幼獅,而是隻勇敢的母獅。回憶起那段時光,我意外地不恨他們。畢竟,是他們促使我不再膽小怯懦,也是他們教會我要將心比心… …。老實說,自己不但不恨他們,反而對他們抱持無限感激,因為他們加速了我的成長,使我蛻變得比同齡的人還要懂事。
母親曾說過;「孩童有時的確天真可愛,但有時候他們的殘酷不輸給任何人。」乍聽時,我懵懵懂懂,不能理解母親的語意,直到走上那段人生歷程… …。
第一次接觸團體生活是在剛上幼稚園的時候。本帶著歡喜的心準備結交新朋友,沒想到卻因為一個可笑的理由被排擠——長得太高。當時,那家幼稚園老闆的女兒與我同班,是唯一比我還要高的人。她不高興我長得幾乎跟她一樣高,於是經常仗著她的身分優勢欺負我。
曾經是那樣的期盼,期盼有人願意為我挺身而出,說句公道話,但… …我的殷殷盼望落了空。孩童其實與幼獸沒有太大分別,生物本能會在他們身上發揮最大效用。他們本能地感受到那個對我頤指氣使的女孩。是那個地盤上的「王」,千萬不能違逆她,否則自己就會倒大楣。不僅如此,「王」就是他們的最高象徵,所做所為必定正確且高貴。孩童的另一項本能又發揮了作用——模仿。看到「王」那般厭惡我,他們也加入了欺負我的行列。
如今,我已不再是當年那隻不懂自保的幼獅,而是隻勇敢的母獅。回憶起那段時光,我意外地不恨他們。畢竟,是他們促使我不再膽小怯懦,也是他們教會我要將心比心… …。老實說,自己不但不恨他們,反而對他們抱持無限感激,因為他們加速了我的成長,使我蛻變得比同齡的人還要懂事。
作者:陳涵容
那是一條每日必經之路,伴我兩年,縱使我已被瑣事日漸麻痺,它依然默默伴我走過。
第一次踏上它,面對未知的新生活,心情瘋狂地翻攪著,期待、陌生又擔心自己是否能融入。漸漸習慣後,我開始注意腳下的它:一開始是切割方正的水泥地,接下來有一小段的紅色、橘色地磚夾雜,最後又回到單調的灰。
如此日復一日,我不再觀察四周,旁邊的人開始和我搭話,幾個人打打鬧鬧地,路程似乎也變短了,每天繞著「等一下我要去......」的話題轉。但很快地,因應離校時間的變化,周圍的人換了,話題變成了「剛剛那一題......」,路旁的車一輛輛接著喧囂而過,我走在後面,常常看著深藍色的天,試著讓自己在這吵雜的城市中,鬧中取靜。
隨著壓力累積,夜幕也越拉越低,三人踩著幽幽樹影,相互為對方打氣、關心:「今天早點休息,別弄太晚。」一句句寒暄,成為明天早起的動力。
至今,我依然踏著這條路,儘管離去的日子逼進,但走著走著,看著稀稀落落的人群,想著以後不會再走過這裡了,場景變了、人也換了,將來的變數多到我不敢去想,只是那種物換星移的惆悵揮之不去,頓時間,我理解為什麼詩人們總是看著古王城,發出物是人非的嘆息。我踏著月光,還是向著來時路,歸去。
第一次踏上它,面對未知的新生活,心情瘋狂地翻攪著,期待、陌生又擔心自己是否能融入。漸漸習慣後,我開始注意腳下的它:一開始是切割方正的水泥地,接下來有一小段的紅色、橘色地磚夾雜,最後又回到單調的灰。
如此日復一日,我不再觀察四周,旁邊的人開始和我搭話,幾個人打打鬧鬧地,路程似乎也變短了,每天繞著「等一下我要去......」的話題轉。但很快地,因應離校時間的變化,周圍的人換了,話題變成了「剛剛那一題......」,路旁的車一輛輛接著喧囂而過,我走在後面,常常看著深藍色的天,試著讓自己在這吵雜的城市中,鬧中取靜。
隨著壓力累積,夜幕也越拉越低,三人踩著幽幽樹影,相互為對方打氣、關心:「今天早點休息,別弄太晚。」一句句寒暄,成為明天早起的動力。
至今,我依然踏著這條路,儘管離去的日子逼進,但走著走著,看著稀稀落落的人群,想著以後不會再走過這裡了,場景變了、人也換了,將來的變數多到我不敢去想,只是那種物換星移的惆悵揮之不去,頓時間,我理解為什麼詩人們總是看著古王城,發出物是人非的嘆息。我踏著月光,還是向著來時路,歸去。
以下評論雖然是學生他們個人的看法,畢老師卻也認為是一針見血、說到要處。加以五位作者謙虛表示希望聽到大家的建議,因此不客氣的呈現供大家學習。
一、黃若嫣作品
蔡雨彤:作者在第五段提及:「老年回首時才發現『幸福』一直在身邊」,但在第二段中,東、西區的人並未找到幸福,如此則前後文不連貫。另外,強調知足、幸福,卻很少與題目作聯結,焦點模糊,容易使人以為題目是與知足或幸福相關。
蔡易軒:第五段寫到:「人們總是在年輕時鍥而不捨的追求名利、幸福……然後一生就這樣消逝了。」但有些人在追求幸福與名利時,會將得到的快樂分享給其他人,也有些人用得到的名利來幫助他人,那這樣還是會白白消逝嗎?
蔡雨彤:作者在第五段提及:「老年回首時才發現『幸福』一直在身邊」,但在第二段中,東、西區的人並未找到幸福,如此則前後文不連貫。另外,強調知足、幸福,卻很少與題目作聯結,焦點模糊,容易使人以為題目是與知足或幸福相關。
蔡易軒:第五段寫到:「人們總是在年輕時鍥而不捨的追求名利、幸福……然後一生就這樣消逝了。」但有些人在追求幸福與名利時,會將得到的快樂分享給其他人,也有些人用得到的名利來幫助他人,那這樣還是會白白消逝嗎?
尹至凱:前文描述東區的人有名有權,缺乏幸福,西區卻是因連基本生活需求都無法滿足而無暇追求幸福──這些和後文所述的「人們總是為了追求更好的,而損壞原本已經夠好的」並不相符。
二、溫卉蓁作品
陳恩雅:對於城市的景色變化,描寫還不夠細膩;在建築風貌的描述上,應該把過往的景色和現今的作更清楚的描寫,才能給讀者物換星移的感覺。
蔡雨彤:第四段講述都市的興起沒落,若是在第二段敘述時,多加一些大家熟悉的事物或是過去的故事,更能引起讀者共鳴也更契合結尾。
沈芝妤:第二段可以拆成兩段,還可以加入從前的回憶、故事等。
蔡雨彤:第四段講述都市的興起沒落,若是在第二段敘述時,多加一些大家熟悉的事物或是過去的故事,更能引起讀者共鳴也更契合結尾。
沈芝妤:第二段可以拆成兩段,還可以加入從前的回憶、故事等。
三、謝佩璇作品
蔡雨彤:作者在末段寫到的感想與親人生病、離世較有關聯,而那段路只是記憶中的一部分,未完全呼應題目。
江秉諺:故事張力略顯不足,情感還沒達到最高潮時,就已下結論,讓人無法體會作者心境。
陳玉衡:情感如果能寫得更有張力,有更深刻的體悟,讀者更容易被感動。
陳玉衡:情感如果能寫得更有張力,有更深刻的體悟,讀者更容易被感動。
四、蔡欣容作品
蔡長廷:有挫折才會有成長,文中寫到被排擠時的心情,還有沒人為作者說話的孤獨感,皆令人印象深刻。但是僅在第一段提到「路是走過了」,全文就不再提「路」,「走過這段路」這個主題似乎不見了。
蔡雨彤:作者在末段應適當點題,把讀者拉回主軸,否則閱讀到最後,讀者很容易忘了本文的中心思想,無法緊扣題目。
江秉諺:文章寫到後來,結論有點偏激,作者獲得的並不是正向的結論,選材如能再激勵人心一點(而不是強烈打擊人性的光明面)會更好。
江秉諺:文章寫到後來,結論有點偏激,作者獲得的並不是正向的結論,選材如能再激勵人心一點(而不是強烈打擊人性的光明面)會更好。
五、陳涵容作品
蔡長廷:藉由「觀察」,作者看這條路兩年來的變化,述說和朋友走在上面的愉悅心情,至最後不捨得離開這條路──雖然這段路對作者來說,非常有懷念價值,但文字張力不夠,讀者對「不捨」的感覺並不深。
陳恩雅:如果不是因為我也是即將畢業的國三生,猜得出作者想表達依依不捨之情(而我也有同感),否則沒有重點會讓其他讀者不明白作者想表達什麼。
蔡雨彤:作者敘述的主題是關於上學、放學走過的那段路。身為同校學生很快便能理解本文主題。若非本校的人閱讀,可能讀完了文章還無法了解作者在
蔡雨彤:作者敘述的主題是關於上學、放學走過的那段路。身為同校學生很快便能理解本文主題。若非本校的人閱讀,可能讀完了文章還無法了解作者在
表達什麼,更無法引起共鳴。
"尊重原著版權,未經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