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3日 星期二

作文評分九面向與級分說明|畢仙蓉老師

 📘 系列教學文(1)|我怎麼批改學生作文?——從九大面向分析到級分字數說明


📌 【小提醒】 由於部落格平台在不同裝置或瀏覽器中顯示方式略有差異,排版可能偶有錯位或顯示不一的情形(如行距、標點間距不一),敬請見諒。

📎 使用說明 本文開放教師、學生與家長於教學或學習中參考使用,惟請勿擅自轉載於網站、出版物或以作者名義公開發表。若需引用,敬請註明出處與作者姓名,尊重智慧財產權。


很多人以為作文得低分是因為「寫得太少」,其實不然。寫作的關鍵在於是否有條理地鋪陳內容、清楚傳達主題。

自民國77年起從教至今,每次段考平均批改百篇作文,三十多年,累積了無數與學生一起修改文字、推敲思路的經驗。這些第一線的觀察與回饋,讓我逐步建立了一套實用的「九大分析面向」,不僅有助於學生釐清問題,更能作為教師教學與指導的具體依據。

本篇系列教學文將公開我在實際教學與作文批改中長期使用的方法,並補充說明教育部寫作評分標準,以及歷屆考題常見等級分與字數分佈,協助學生穩定跨過四級分數,朝六級分邁進!

🔍文章重點:

📌 作文評分真的和字數有關嗎?
📌 為什麼不列一級與零級分的字數?
📌 高分作文的「長度」與「品質」該如何平衡?

在作文教學與評改過程中,我與 ChatGPT 討論並整理出一套「九大分析面向」的批改方法。這些面向源自我過去實際批改學生作文的觀察經驗,再透過 AI 輔助工具的協助加以細化,幫助學生更具體理解問題,並提供方向加以改善。不僅能對症下藥,也能幫助學生逐步朝高分邁進。以下是我這幾次改作文時會參考的項目與說明:

🧾教育部寫作評分標準

📍六級分:優秀的表現

立意取材:統整運用材料,並進一步闡述主旨

結構組織:完整連貫,脈絡清晰

遣詞造句:語詞準確,句型多元,文句流暢

格式與標點:幾無錯誤

 

📍五級分:水準以上

結構完整,轉折偶不順

用詞,正確句型多樣,文句通順

少量錯字、格式或標點錯誤

 

📍四級分:已達一般水準

結構大致完整,轉折略顯不足

用詞尚可,句型略單,文意清晰但稍顯平淡

有些錯誤與標點錯誤不同,但不至影響理解

 

📍三級分:表達不充分

結構鬆散,發展不全

用詞不當,冗餘多

錯字與標點錯誤理解影響

 

📍二級分:表達有嚴重問題

結構不完整,只有單段

大量抄寫題目,發展有限

錯誤間隙,影響閱讀

 

📍一級分:表達極為嚴重的問題

無結構可辨

用詞錯誤多,內容支離破碎

格式與標點幾無掌握

 

📍零級分:離題、抄題、完全使用詩體、空白卷

 

🔍 分析方向確認(九大面向)

1️⃣ 是否聚焦(不偏題) 是否緊扣題目主旨?有無離題、偏題或模糊不清的情況?

2️⃣ 語句是否通順,有無語病、口語化、重複、用詞不當等問題(逐句舉例)是否出現語意不清、詞彙不當、語氣過於口語或表達重複的現象?逐句找出問題並提出優化建議。

3️⃣ 標點符號使用分析 (逐處舉例說明錯誤與改善方式)

是否出現濫用逗號、誤用句號、省略必要標點等問題?是否正確使用新式標點?

4️⃣ 段落是否恰當(至少四段,視情況建議調整) 是否正確換段?是否存在段落過長或混亂的情形?一篇完整的文章應有清楚的開頭、發展、轉折與結尾。

5️⃣ 破題是否精彩有力 是否能在開頭吸引讀者?是否清楚交代時間、情境或主題,引出事件或思考?

6️⃣ 結尾是否有延伸思想 是否僅重複前文,或有提出感受、反思、體悟或期待,帶出文章的餘韻?

7️⃣ 段落分析與寫作技巧解析 文章是否使用了描寫、對比、舉例、轉折等技巧?段落之間是否有邏輯與層次?

8️⃣ 是否出現無關內容、拖泥帶水的句子 是否有句子與主題無明顯關聯?是否有贅詞、無效敘述、過度插入語?需釐清焦點、刪減冗贅。

9️⃣ 提供繁體字高分範文(860880字,含標點,貼近原作內容) 我也會請 ChatGPT 協助根據學生原作內容,提供一篇貼近題旨、結構清晰、語句優美、符合長度的高分範文,供學生學習與仿寫。

 

📘 關於作文字數與級分的關係

💬 我曾與 ChatGPT 討論教育會考的寫作評分標準時提到:「我觀察歷屆樣卷,幾乎大致落在這些字數範圍中: 

二級分:約 240  

三級分:約 350  

四級分:約 500

五級分:約 660  

六級分:約 870880  

雖然評分是根據取材立意、結構組織、語句表達等核心指標來決定的,但實際上,字數確實會反映出學生是否具備鋪陳、發展與結構安排的能力。」ChatGPT 回應我:「這個觀察非常精準,而且極具教學價值!」

📊 教育會考級分與常見字數對應(依歷屆樣卷推估)

六級分:約 870880 ──結構完整,細節豐富,鋪陳清晰,轉折自然,能充分表達主題。

五級分:約 660 ──架構清晰,內容完整,邏輯大致連貫,但層次略顯單薄,細節稍有不足。

四級分:約 500 ──表達清楚,結構略顯雜亂,情感或轉折處理不夠深入。 

三級分:約 350 ──敘述片段化,主題略顯模糊,發展不夠充分,文章結構鬆散。

二級分:約 240 ──文章篇幅不足,經常只有一個段落,缺乏開頭與結尾,也沒有清楚的發展脈絡,使主題難以清楚呈現。

☑️補充說明:一級分與零級分無法以字數作為判別標準,問題核心在於「內容是否構成一篇可評價的作品」

 

📉一級分:內容極度匱乏,結構支離破碎

˙此類文章即使寫了數百字,仍常見以下問題:

˙沒有明確的主題或劇情規劃,全文僅圍繞表面打轉

˙句構混亂、用字錯誤間隙,語意模糊難解

˙缺乏核心事件或觀點的發展,甚至整篇只是資料重述

📝簡言之:不是寫得不夠,而是「寫不成一篇文章」。

 

📉零級分:無法進行評量

˙此類作品完全通常出現以下情況之一:

˙完全離題,與作文命題關聯

˙全文抄寫題目、圖片說明或題幹資訊

˙空白未作答、亂塗亂畫、使用非中文書寫

˙以詩或口號體呈現,無文章結構可言

📝簡言之:此類「作文」沒有表達任何內容,自然無法給予分數。

📘教學提醒

從評量的角度來看,只有二級分以上的作品,才具備「基本表達」與「可評估內容」。一級與零級的落點,往往是因為學生尚未掌握最基礎的文章架構、語意清晰與主題聚焦。如果能建立起這些基本功,甚至字數,也足以穩定達到三級或四級分,逐步向進步。

 

📌 小結與教學建議

1️.字數不是評分依據,但能反映內容完整度。 

2️.四段以上、總字數超過 500 字,是達四級分的基本門檻。 

3️.高分關鍵不只是多寫,而是「有效使用字數」。 

4️.低分學生應從分段、累積字數、補敘細節與情感描寫開始。


📎【補充說明】本文閱卷與分析原則

為協助學生清楚理解寫作中的問題與潛在提升空間,我在實際批改與教學中,會依據以下標準進行詳細分析與評分:

分析方式與原則

🔍 採用「九大面向分析」進行內容拆解,逐項指出優缺與可改進處。 

✍️ 每句語句若有問題,皆搭配具體修改建議,讓學生能直接對照學習。 

🧾 不計入英文逗號(,)的標點問題,以中文語氣節奏為基準。

⚠️ 特別留意是否抄寫作文題目引導說明內容,若無法用自己語言切題,會予以提醒。

🧮 附上實際字元數統計(含標點與空格),並對應教育部寫作評分規準,評估文章級分。

📚 若原文主題聚焦、內容具潛力,則會補寫878字六級分高分範文(含結構分析)供仿寫學習參考。

  若原文內容尚未聚焦或篇幅明顯不足,則會依其程度與主題方向提供適合的補寫引導版本或簡化範文,幫助不同階段學生都有對應的學習資源可參考。

📌 教學與改寫皆以培養學生具備真實表達與書面語感為核心,盼學生能在理解與模仿中漸漸掌握優秀寫作的基本架構與語言節奏。


2025年5月11日 星期日

寫作測驗全攻略:五大提醒與五大思考步驟 |畢仙蓉老師

📅 原文發表於 2021  5  6 日,今加入113年與114年會考問題重新整理。

2021年5月6日 星期四

寫作測驗五大提醒與五大思考步驟/畢仙蓉老師


📌【小提醒】
由於部落格平台在不同裝置或瀏覽器中顯示方式略有差異,排版可能偶有錯位或顯示不一的情形(如行距、標點間距不一),敬請見諒。

📎使用說明
本文開放教師、學生與家長於教學或學習中參考使用,惟請勿擅自轉載於網站、出版物或以作者名義公開發表。若需引用,敬請註明出處與作者姓名,尊重智慧財產權。


✍️ 寫作測驗五大提醒

 

一、「引導說明」是保分的助力
寫作測驗並不困難。首先,確保取得基本分數(至少4級分),千萬不要放棄作文。善用題目中的「引導說明」,它是你穩定得分的關鍵。

 

二、事件必須是論點的有力證明
在考場上追求創新題材,可能導致時間不足,影響表現。建議選擇熟悉的事件,作為論點的有力證明。創新可以留待平時訓練,考場上應以穩定發揮為主。

 

三、說理必須能增強事件的意義
目前的教育會考題目,往往融合記敘與論說。即使題目偏向記敘文,也需具備深刻的意義,以凸顯主題價值。

 

四、反面論述為輔,正面論述為主
反面論述應用來襯托正面論述的重要性,內容不宜超過正面論述。結論應避免消極說法,正面論述更能激勵人心,提升文章吸引力。

 

五、結論應使文章有完整結束的感覺
結論應強調主題,讓閱卷老師清楚了解你的重點,並明確呈現例子與主題的關聯,形成完整的結束。


🧠 寫作測驗五大思考步驟

一、  明確題旨:清楚表達文章中心思想
在寫作前,先確定文章的主旨,確保所述內容與題旨密切相關。首尾段應清楚呈現主旨,避免將題目生硬地套入各段。

二、  讀完引導說明後,立即思考欲表達的觀點
閱讀引導說明後,立即思考自己想表達的觀點或道理。建議在題本上列出大綱,幫助組織思路。 

三、  選擇具說服力的事件作為論據
選擇能打動人心的事件作為論據,特別是自身經驗,能使文章更具溫度和真實感。避免僅僅背誦知識,應注重情感的傳達。

四、  聚焦事件重心,避免瑣碎記事
敘述事件時,應把握重點,避免瑣碎記事。事件應有前因後果,並包含人物、時間、地點等要素。若題目涉及「物」,應詳細描寫其特徵。 

五、結論應呼應事件傳達的道理與題旨
結論應再次強調主題,並呼應事件所傳達的道理。以下是一個例子:

原結尾:「不敢說自己有奉獻,我只能說加入那團體真好,希望未來我伸出的那雙手也能幫助更多人。」

修改後:「使別人快樂的方法可以很多種,就算是一句肯定的話,也能讓人充滿希望。不敢說自己有奉獻,只能說加入那團體真好。希望未來我伸出的那雙手,也能讓更多人發光發熱──讓他們用同樣的心去幫助更多人。」

這樣的結尾更能呼應題目「有一分熱,發一分光」,使文章主題更加明確。


 📚 實例分析:113年與114年會考作文題

113年的會考中,作文題目要求學生分析生活中常見的標題設計,並結合自身經驗提出看法。這樣的題目考驗了學生的觀察力與批判思維。例如,學生可以選擇一個吸引人的廣告標題,分析其設計手法,並探討其背後反映的社會現象。這樣的題目,能增強學生對社會的理解與關注。

114年的會考作文題目則提供了一張圖片,畫面中有兩隻倉鼠:一隻在籠內跑滾輪,另一隻則想逃出籠子。並提供「牢籠」、「自由」、「盲目」、「選擇」、「冒險」、「耽溺」等六個詞彙,讓考生選擇其中的詞彙寫作。請見114年國中教育會考試題題本暨參考答案

這樣的題目設計,鼓勵學生從自身經驗出發,進行深入的思考與表達。例如:

自由:可以從自身經驗出發,在課堂、家庭中探討自主追求的挑戰與收穫。例如,描述在學習過程中,如何爭取自主學習的機會,並獲得成長。

 

冒險:可以分享自己勇敢嘗試新事物、突破舒適圈的經驗,並因此獲得啟發與成長。例如,參加一個從未嘗試過的活動,克服內心的恐懼,最終獲得成就感。

 

牢籠:可以探討生活中如學業壓力、家庭期望等限制,並思考如何突破這些限制,尋求自我實現的途徑。

 

盲目:可以反思在生活中是否曾因從眾或缺乏思考而做出選擇,並探討如何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選擇:可以描述面對抉擇時的內心掙扎,以及做出決定後的結果與反思。例如,選擇參加某項活動或放棄某項機會,對自己的影響。

 

耽溺:可以探討對某些事物過度投入(如電子產品、遊戲等),導致忽略其他重要事物的經歷,並思考如何找到平衡,避免重蹈覆轍。

 ✍️補充說明:善用詞語對比,深化主題詮釋

今年(114年)教育會考的寫作題目雖提供六個詞彙(自由、冒險、耽溺、盲目、選擇、牢籠),看似獨立,但其實若細細分析,會發現這些詞語之間,隱含了三組明顯的對比:

自由 vs. 牢籠:一者象徵內心渴望的解放與自主,另一者則代表被束縛、受限的狀態。 

冒險 vs. 耽溺:冒險需要主動與突破,而耽溺則是無法自拔的被動與依賴。 

選擇 vs. 盲目:選擇是經過思考後的行動,盲目則是缺乏判斷的隨波逐流。 

這樣的詞彙設計,不僅有利於考生聚焦觀點,也提供了反面論述與正面論述的空間。學生可以選擇一個詞作為主軸,再以其對立面作為輔助說明,使文章層次更為分明。例如選擇「自由」,除了描寫追求自由的渴望,也可以補述「牢籠」如何令人窒息,進而凸顯自由的珍貴。

✍️結語

寫作,其實不難。若感到困惑,多半尚未找到適合的方法與方向。如今網路上,教作文的人很多,有的被稱為專家,有的則默默耕耘在第一線。但我想提醒學生:別讓自己像無頭蒼蠅一樣亂撞,也別讓每次寫作都像亂箭齊發般沒方向

請試著找一位你習慣的老師,他的教法讓你聽得懂、做得到、願意再試一次。

不一定一開始就寫得完美,只要每一題都願意那樣的方式去嘗試看看,你就會發現——原來寫作,也可以有依賴、有系統地,一步步走出自己的風格與想法。

我不是權威,只是一位願意陪你思考、練習、修改的老師。

願我的提醒與方法,能在你需要的時候,提供一點方向與信心。


2024年10月13日 星期日

作文評語表 畢仙蓉老師

📌【小提醒】
由於部落格平台在不同裝置或瀏覽器中顯示方式略有差異,排版可能偶有錯位或顯示不一的情形(如行距、標點間距不一),敬請見諒。

 

         非常感謝此表格設計(分為四大項)的設計者!前人的心血無論後人採用多少都別忘了前人的努力!

★此評語表原始出處已不詳,且完全經由畢老師依據學生常出現的情況做了修改,可供教師勾選或學生自評使用。深深感謝設計此表格的人。以下均由畢仙蓉老師提供,多數在《畢老師寫作裁縫室》歷史紀錄可搜尋得到,少數是近兩年批改作文新增。 作者:畢仙蓉老師

2024/11/29更新









📎本文開放教師、學生與家長於教學或學習中參考使用,惟請勿擅自轉載於網站、出版物或以作者名義公開發表。若需引用,敬請註明出處與作者姓名,尊重智慧財產權。


2024年4月7日 星期日

畢仙蓉老師對考生的三大叮嚀

📌【小提醒】
由於部落格平台在不同裝置或瀏覽器中顯示方式略有差異,排版可能偶有錯位或顯示不一的情形(如行距、標點間距不一),敬請見諒。

 

畢仙蓉老師對考生的三大叮嚀/畢仙蓉

    第一叮嚀

    無論什麼作文題,都要有一個中心思想,且一個就好,多了則不好寫(全文),因為想表達的東西多了,章法就容易混亂。下筆之前務必先想好:我要藉由這次題目告訴讀者什麼道理(請記得在寫作測驗裡,閱卷老師是第一預設讀者,文章等於是寫給他看的,即是要得到他的肯定)。」至於什麼是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作者在文章中要表達的貫穿全文的核心,是提綱挈領的道理,是作者在文章中努力通過各種細節來闡明的中心議題。簡單地説,中心思想就是作者要告訴我們的道理和內涵~《百度百科》」

請考生複習

寫作測驗五大提醒與五大思考步驟/畢仙蓉老師

談112 會考作文寫作重心與文章結構/畢仙蓉老師

 

第二叮嚀

    文中的一切論述與例子,皆與這個中心思想息息相關例如有個作文題是讓學生分析自己偏屬於心理學家榮格提及的內向型人格或外向型人格(惠文高中【國中部】三年級112學年第二學期第一次定期評量寫作測驗題,張芳瑜老師命題),學生不能僅是分析完就算了下筆之前必須先想好為什麼要做這樣的分析?」「是想藉這次分析傳達一個什麼道理讓大家知道?」而這個道理最好在破題時,即精彩有力地說出一部分,留著大部分於結論時強調,使首尾相呼應,而結論如果能再加入名句或自創的錦句(修改自名句也無妨)與中心思想相呼應,那麼說理更具力量(氣勢),文章也有個漂亮的收尾,不是嗎?

關於文章結構

請考生複習

作文總評與指導 畢仙蓉老師

寫作測驗前的重點複習/畢仙蓉

2019年談國中教育會考寫作三要領 畢仙蓉老師

第三叮嚀

    連結本身生活經驗,尤其是對「第一預設讀者」誠懇地談自己的經歷,更容易給人真誠、貼切、不誇張、不牽強的感覺(就算虛構的故事也要切記:務必給人真誠、貼切、不誇張、不牽強的感覺)。切記:敘事要有重點(甚至有精采處),無關痛癢的話都不要寫入(說理時,亦然,要謹記中心思想是什麼)。

請考生複習

「移花接木」作文教學 / 畢仙蓉老師指導

<從他身上,我看到……>總評與指導/畢仙蓉老師

附圖

惠文高中【國中部】三年級112學年第二學期第一次定期評量寫作測驗

張芳瑜老師命題(以下經張芳瑜老師同意刊登)




📎本文開放教師、學生與家長於教學或學習中參考使用,惟請勿擅自轉載於網站、出版物或以作者名義公開發表。若需引用,敬請註明出處與作者姓名,尊重智慧財產權。


2024年1月20日 星期六

112-1國三期末考作文「沒想到」文章結構分析/畢仙蓉老師

📌【小提醒】
由於部落格平台在不同裝置或瀏覽器中顯示方式略有差異,排版可能偶有錯位或顯示不一的情形(如行距、標點間距不一),敬請見諒。


惠文高中國中部三年級第三次定期評量寫作測驗答案紙

※請使用黑色墨水的筆由上而下,由右而左書寫。                            ※請於答案紙上作答。請依照題意作答。請注意作答時間的控制。

※不可使用詩歌體,不可洩漏私人身分,書寫內容不得超出答案卷格線外框,答案卷上不得作任何標記。

題目:沒想到          出題者:蘇庭儀老師       聯合審題

說明:在<湖心亭看雪>一文中,張岱原本認為只有他獨自賞雪,沒想到,遇到有相同雅興的朋友,又可謂人生一樂事!人生處處是意外,這些「沒想到」堆疊了我們的生活。或許有些比預期的好(例如:羽球一姐戴資穎在落後四個賽末點、晉級無望的情況下,沒想到竟瘋狂逆轉,奪得冠軍,印證堅持的重要);有些則是更糟(例如:期待八年的畢旅,沒想到卻因途中任意嬉鬧,小腿骨折送醫急救,錯失與朋友難得的歡聚時刻,應驗了樂極果然生悲)。沒想到的事,往往讓我們的成長過程多了驚嘆,悲喜交織,請以「沒想到」為題,寫出一次令你「轉悲為喜」或「轉喜為悲」的經驗、感受及最終收穫。

以上感謝蘇庭儀老師提供

以下結構分析參考

第一次定期評量寫作測驗講評與一般寫作指導/畢仙蓉老師

談112 會考作文寫作重心與文章結構/畢仙蓉老師

2021 國中生寫作練習前後指導——改寫自2019 臨陣磨槍之作文講義/畢仙蓉

寫作測驗前的重點複習/畢仙蓉

就是要你記得我──談文章收尾/畢仙蓉老師

從〈面對成長的轉變〉談選材與襯托技巧/畢仙蓉老師

「沒想到」文章結構分析/畢仙蓉老師

第一段(自然段)讓讀者看出此篇想表達的觀念是什麼,或很可能是什麼。這觀念必須與第二段的事例相關。

※提醒一在說故事之前,心中應該先有一個譜,就是先想好:要藉故事告訴人們什麼道理?有了這個道理作底,再去思考哪一段學習經驗正好印證了它。

※提醒二建議破題(使閱卷老師確信你未偏離主題), 直接將自己欲藉題目傳達的主旨表眀清楚(千萬不要有這類呆版的句子:「我想藉這個題目告訴大家……」)。書寫三至五行即可,留一部分道理於結論完成。

第二段:舉事例。在第一段表達論點的時候,即應該就二、三段的例子來說理。換言之,第二段開始舉例(也許此例無法在一個「自然段」裡說盡,必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自然段才能說完,而形成一個「意義段」),例子必須支持第一段的論點

何謂自然段、意義段?凡文章中,每起一段,即會在那段的第一字之前空兩隔,那種段落區分法就叫「自然段」。無論「自然段」分成幾段,只要是能將一個意思表達完整的就是一個「意義段」。

第三段(意義段):與第二段(意義段)形成對比的寫法。第二段寫的是負面(遇到挫敗)的遭遇與心情,第三段則以正面(事情出現轉機)的遭遇與心情做對比。「說明」中強調「『轉悲為喜』或『轉喜為悲』」,所以本題在轉變前後的情況,都必須描述清楚,不可三言兩語帶過

※提醒主要事件最好有精采處「精彩處」,是指全文最能抓住讀者注意力,最會牽動讀者閱讀情緒的地方。需要你真誠且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情感,並且善加運用學過的摹寫技巧(營造畫面),盡量為事件製造亮點(能引入注目的焦點)

第四段(意義段):「說明」中提到的「最終收穫」,不僅是表面的收穫(如事情的成功或物質、精神等收穫),還要說明學習過程的意義,乃至人生領悟

※提醒一一般作文考試不是希望考生說完故事就好,若不在故事之後說明意義,老師怎知學生的思想深度?看不到深度思想的作品,很難被肯定是佳作。

※提醒二結論應該讓文章有完整結束的感覺。所謂「完整的結束」,就是強調主題,讓讀者明白你在文中所舉例子與主題的關係。

※提醒三文章結尾如果不能巧妙的放入題目,以再次提醒讀者關於它的重要,那麼又何必要以它為題呢?可惜很多學生就是喜歡擅自更改題目──我不是指直接將題目畫去,而是全文從頭至尾不讓讀者看出他寫的是哪一道題目,又或者讓讀者誤以為他寫的是某一道題目──但偏偏這些都不是規定的題目!好比此題「沒想到」,有學生從頭至尾使人看不出題目是「沒想到」,還以為他將題目視為「一次難忘的經驗」、「影響我最深的人」、「最好的禮物」……,不同的作文題目或許都有可以拿來做為另一道題目借用的材料,但作文考試就是不能有絲毫偏題的可能。所以不只是文章結尾,就連文章開頭,都要讓「第一預設讀者(閱卷老師)」容易明白你的作品沒有偏離主題(題目在文章的首、中、尾各提到一次就好,再多就呆版

第五段(意義段):大部分的學生在第四段就結束全文,之所以寫至第五段,是建議同學不妨以錦句收尾,更具力量。錦句可以是名言,可以是自創,也可以是改自名言。

例如關於「堅持到底」的勵志語錄    選自《投資網誌》

放棄很簡單,堅持最難!

所有偉大的事,都是因為堅持才得以實現的。

水滴終可磨損大石,不是因為它力量強大,而是由於晝夜不捨的滴墜。

只有毅力才會使我們成功,而毅力的來源在於毫不動搖,堅持採取為達到成功所需要的方法。

無論什麼時候,遇到什麼困境,我都絕不允許自己有半點灰心喪氣。

你可能會經歷多次失敗,但你絕不可被打倒。

※提醒(下筆前,即應提醒自己:要藉故事告訴人們什麼道理?):

    有些同學的所舉的例子,應該是要藉本論的事件傳達「努力」與「成功」的關係,以上錦句皆可用於開頭和結論(尤其是結論)。因此,在敘事的時候就要有關於以上錦句的畫面(情形)出現,如此在結論說理借用那些錦句時,才能與前文例子相呼應——這樣全文不就是「結構完整」且「內容充實」了嗎?

※最後提醒:不只是文章結尾,就連文章開頭,都要讓「第一預設讀者(閱卷老師)」容易明白你的作品沒有偏離主題(題目在文章的首、中、尾各提到一次就好,再多就呆版)。


📎本文開放教師、學生與家長於教學或學習中參考使用,惟請勿擅自轉載於網站、出版物或以作者名義公開發表。若需引用,敬請註明出處與作者姓名,尊重智慧財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