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6日 星期六

從國中教育會考作文題看平日須有的寫作訓練/畢仙蓉老師


國中教育會考104/5/16下午考寫作測驗
題目:捨不得
說明:搬家時,送出陪伴自己多年的玩具,告別每天相處的朋友;畢業時,離開熟悉的校園,向無怨付出的老師說再見……,這些時候我們總覺得依依難捨。又或者,捨不得叫醒必須上大夜班的母親,捨不得花錢,捨不得放手,捨不得先吃蛋糕上的草莓……,這些情況都讓人感到猶豫掙扎。面對難以割捨的事物,你有什麼體會?請以「捨不得」為題,寫下你的經驗、感受或想法。

從國中教育會考作文題看平日須有的寫作訓練/畢仙蓉老師
您亦可從以下閱讀   http://ppt.cc/DtOf7

一、反思能力的訓練
    倘若還有學生懶於思考與表達,恐怕就是把自己遠遠地丟在教育新時代的後頭。因此老師隨時於課堂拋出問題詢問學生對事情的看法(「論點」寫作訓練)──這是國語文必要的教學方式──是老師的責任;學生對於老師授予的知識,能隨時進行思考與理解,甚至反觀自身的生活──這是學習的智慧。至於如何說出發人深省的論點──這是平日應該訓練的能力。
~面對國中教育會考必須具備的寫作能力/畢仙蓉老師   http://ppt.cc/GRyC
以「捨不得」為例,「面對難以割捨的事物,你有什麼體會?」這「體會」即是需要平日反思能力的訓練。

二、賦予事件意義
     一般作文考試不是希望考生說完故事就好,畢竟大部分學生的功力,與那些能寫出經典故事的文人相較,差距甚遠;若不在故事之後說明意義,老師怎知學生的思想深度?看不到深度思想的作品,很難被肯定是佳作。
~淺題深作- -如何提高故事的價值 / 畢仙蓉老師   http://ppt.cc/dM8jF
以「捨不得」為例,捨不得,又該怎麼做?總不能一味說「捨不得」吧!若真「捨不得」,除了說明自己捨不得的理由,是不是也想為對方做些什麼?

三、敘事有重心且有精采處
    想學好作文,就得先學會說故事,但故事裡沒有重點,沒有精彩處,聽故事的人,很可能未聽完就睡著了,又或者心裡想著:「這故事什麼時候才結束?」、「這故事到底要說什麼?」、「能不能別再說了?」何謂「重點」?何謂「精彩處」?二者有何差別?所謂「重點」指的就是最能呼應題旨的地方,也就是從它便可聯想文章題目想要傳達的道理。至於「精彩處」,是指全文最能抓住讀者注意力,最會牽動讀者閱讀情緒的地方。說到「精彩處」,也千萬記得兩個寫作原則:
一、「精彩處」的故事情節必須配合文章主旨來發展,而不是瑣碎的記事。二、為使情節精彩生動,情節宜避免落於俗套(這與宋代流行的「說書」是一樣的原則)。
~誰是說故事高手 / 畢仙蓉老師http://ppt.cc/9yKY
104年國中教育會考作文「捨不得」,其中【說明】有這麼一句:「讓人感到猶豫掙扎」──關於這句的由來(即引發「捨不得」這心情的情景與心理狀況的描繪,應是全文精采處,宜善加鋪陳。

四、善於從事件中省思
    「捨不得」104年國中教育會考作文題)之後,該省思的是什麼?許多學生把重心放在「捨不得」三個字的意義上──不斷解釋它,卻忘記【說明】中有這麼一句:面對難以割捨的事物,你有什麼體會?這「體會」即是需要發揮的地方。

~〈如果能重來〉作文分析暨作品欣賞/畢仙蓉   http://ppt.cc/aw4uu


五、能敘事也能說理
    文章若只有作者真誠的情感,而無理性的思維,便會流於作者個人主觀情感的發洩(一發不可收拾,而又失去重心──無法切中要旨);讀者若缺乏與作者相同的經歷,便難以體會作者的情感,勢必無法產生共鳴。因此必須有理性的思維來引導讀者省思,使讀者融入其中。反之,文章若只有理性的思維,而筆鋒未帶感情,便無法令讀者動容,更難以令人深思反省,自然也無法達到說服的目的(成功的作品是要讓讀者認同作者的想法,甚至想起而力行),更無法叫人再三回味。
~什麼樣的文章是好文章/畢仙蓉   http://ppt.cc/L8z6R


六、敘事與說理多寡的分配恰到好處
    「心得」才是最能夠呈現你們思想的地方,也是老師評分的關鍵,可惜仍有同學將這部分精簡甚至省略。當然過猶不及,有一種寫法也不好,那就是故事僅兩三行說完,讀者還未進入情況,同學就開始洋洋灑灑談自己的想法。
~文章不要沒頭或沒尾/畢仙蓉   http://ppt.cc/VO27E


七、題意清楚在文中卻不顯累贅    

    文章結尾如果不能巧妙的放入題目,以再次提醒讀者關於它的重要性,那麼又何必要以它為題呢?可惜很多學生就是喜歡擅自更改題目──我不是指直接將題目畫去,而是全文從頭至尾不讓讀者看出他寫的是哪一道題目,又或者讓讀者誤以為他寫的是某一道題目──但偏偏這些都不是規定的題目!因為捨不得離別,而領悟人生就該「珍惜當下」;因為捨不得放手,而提醒自己「學會放下」:因為曾經捨不得將努力來的收穫分贈給人,卻得到他人的分贈,最終領悟「分享」的可貴──這些領悟都很好。倘若寫著寫著,似乎全文很難看到「捨不得」這個題意,而使讀者誤以為題目是「珍惜當下」、「學會放下」或是「分享」,這會不會被視為偏題呢?很有可能喔!又如「有一分熱,發一分光」,雖然它談的就是關懷、付出、奉獻、造福……等相關道理,但學生就是不提及「有一分熱,發一分光」。讀者即聽眾,他們是用眼睛聽作者內心的聲音。其實作文和演說有許多相似處,最大的相似處是:要讓讀者(或說「聽眾」)從頭至尾清楚地知道說話者(作者或演說者)今天跟大家談的主題是什麼。當然我不是說文章從頭至尾的每一段都要出現題目以提醒讀者(因為過猶不及,頻繁地強調題目,會使文章顯得呆板),但是每一段的材料都要與題意密切相關,特別是結論更應該讓文章有完整結束的感覺。所謂「完整的結束」,就是強調主題,讓讀者清楚地知道你今天談的重點,也明白為什麼要舉那些例子的原因了。在這方面,演說與作文有點兒不同:建議演說者在開頭、本論與結尾都各強調一次題目。為什麼?消極地說,是以免聽眾注意力不集中而誤以為你偏離主題;積極地說,是讓聽眾覺得你思路清晰,每處都不離主題。作文不這麼強調,是因為「文無定法」之外,也是因為避免文章僵化。


~就是要你記得我──談文章收尾/畢仙蓉老師 




"尊重原著版權,未經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