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8日 星期五

AI 改作文?其實比你想的還要慢——但值得 |畢仙蓉

📌 【小提醒】

由於部落格平台在不同裝置或瀏覽器中顯示方式略有差異,排版可能偶有錯位或顯示不一的情形(如行距、標點間距不一),敬請見諒。

📎 使用說明
本文開放教師、學生與家長於教學或學習中參考使用,惟請勿擅自轉載於網站、出版物或以作者名義公開發表。若需引用,敬請註明出處與作者姓名,尊重智慧財產權。


    這段時間,我嘗試了一件很有趣的事:讓 ChatGPT 幫我一起批改學生的作文。不是交給它打個分數就結束,而是希望它能成為我的幫手,協助我看清每一篇文章的細節,抓出那些在日常教學中常常被忽略的小問題——語句通順與否、標點用得對不對、詞語是否重複、例子是否說清楚、段落結構是否完整、邏輯是否連貫……這些,我想做得比以前更徹底。

    老實說,這些工作我以前也常做,但難免會在忙碌或疲累時有遺漏。AI 的加入,不是為了取代我,而是幫我補足我可能沒看到的部分。它的分析能力、語言整理能力,常常能把我心裡模糊的觀察變得更具體,更容易被學生理解。

    AI 並不完美,它不像老師一樣,知道學生是在敷衍,還是真的不會寫;也不知道這句話其實是在湊字數,還是小孩真的不懂怎麼說明。它不會看出哪些句子是直接抄引導說明的,哪些只是照著固定句型填字,卻沒發現那樣只會讓老師覺得是在掉書袋,缺少真實情感與內在體會。我得一邊操作,一邊不斷提醒它:「這篇不是例子不夠,是根本沒講出為什麼這樣做」、「這個學生不會斷句,請跟他說明要在哪裡使用哪種標點符號的理由」、「這一句我記得出現在引導裡,應該是抄的」。 

    更重要的是,我也得告訴它我要怎麼說給學生聽才合適。什麼語氣不會讓孩子退縮,什麼方式能讓家長理解,什麼標準要讓學生知道而不是「感覺一下」。這些,都還是我在做決定、我在調整,我只是請 AI 幫我用更細緻的方式寫出來而已。

     AI 改作文,一點也不快,甚至比我完全自己批改還慢上好幾倍。我得逐段閱讀、下判斷,再引導 AI 回應,最後還要逐一檢查它的回答是否貼切、有沒有偏差、有沒有語病。這種方式是「雙倍」的工作量,不是「一鍵完成」的捷徑。但我願意,因為我知道這樣的回饋對學生、對家長、對老師都有實質幫助。那是一種「我知道這孩子問題在哪裡」的踏實感,不是機械式地打一個分數就交差了事。我希望學生每一篇寫出來的內容,都能得到明確又有幫助的指引,真的看得出「哪裡可以再寫得更好」。

    我也希望,這些經驗能讓更多老師知道:AI 是可以輔助我們教學的,但前提是——我們要先願意看見、願意花時間、願意一再調整與對話AI 並非天生具備教學的溫度,它是否能傳遞感受,其實取決於操作它的人。我們知道什麼樣的建議會對學生有用,也知道哪些表現代表學生真正理解了。

    我常提醒自己:同理學生,不代表縱容錯誤(不能因為他已經很努力寫了,就放過錯誤);看懂他們的難處,也不代表不指出需要改進的地方(不能因為他最近難過,就說寫這樣可以了)。

    即使我們內心知道,這個孩子過去基礎太差,或是那天只是情緒低落,我們依然會把自己擺回那個「只看作品本身」的位置,公平地指出需要修改的地方。因為唯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從具體的建議中學習寫作的技術。

    一篇作文的指導,應該是在理解與專業之間找到平衡——既不冷漠忽略學生的處境,也不失焦於情緒而忘記教學的初衷。當我們能同時看到「這是一位正在學習的孩子」與「這是一篇需要被修改的作品」,那麼 AI 就會成為真正能協助我們、而非取代我們的夥伴。

    我知道,也有不少老師已經開始使用 AI 來看作文,但或許沒有花那麼多時間去對話、去深究;也有人會說「不就是靠 AI 很厲害嗎」,但我可以坦白說,真正厲害的從來不是 AI,而是我們願不願意用心去看見那些連 AI 都看不到的細節。

教育的細節,AI 看不見,老師看得見。

    如果你也想知道我平常如何分析作文,可以參考這篇我之前發表的文章:
📎《作文評分九面向與級分說明|畢仙蓉老師》
👉 https://bcrtw72.blogspot.com/2025/05/blog-post_13.html
裡面分享了我如何從九個面向進行判斷與引導,希望能給老師、學生或家長一些實用的參考。